走路运动要适度选择,不盲目PK步数
走路运动要适度选择,不盲目PK步数
现在科技快速发展,在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帮助下,大家不仅仅能把自己的步数互相分享,还可以晒地图、晒路径、晒热量消耗等等,对于很难抽出固定时间锻炼身体的人群来说,这种锻炼方式仿佛既好玩儿又达到了锻炼的目的。然而,事实果真如此么?
运动的真实意义
当可穿戴设备计算我们的行走步数时,基本上是把一切活动都计算为行走步数,无论是买菜做饭还是去隔壁办公室复印材料,都会成为计数资料。但对于身体锻炼来说,这是远远不够格的。所以,步数的增多并不等于锻炼量的提升,更谈不上“质”的变化。这个数据,充其量只能作为在朋友圈互相聊天的内容之一,不可过于当真。
注意伤痛信号
走多了就是健康,这也是错误的概念。在行走过程中,下肢不停地往复运动,关节承受的“使用”消耗是很明显的。如果没有经过适当的训练,盲目追求步数,不仅下肢肌肉会有明显的疲劳感,膝关节也可能因此产生炎症反应甚至关节积液。因此,在行走锻炼时,必须控制好距离和时间。如果在一次较长距离的行走之后,关节出现肿痛,要及时休息,并停止锻炼两三天。如果症状自行缓解,那么说明应该减低锻炼强度;如果症状仍不缓解,建议咨询专科医生,防止延误关节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有效运动方式的选择
既然要运动,我们的要求就是要提升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包括肢体运动能力和心肺功能。想要在这上面从量变到质变,必须要有效地调动身体的“主观能动性”。从运动学角度上来说,我们要在短时间内提升心率,增加代谢率,让热量真正消耗。就拿行走来说,至少要快速行走,接近慢跑的活动速率,才能让身体感受到这是在“运动”。因此,在锻炼身体的时候,选择更加接近有氧运动的方式,不妨在工作之余抽出时间,跑步、跳绳、骑自行车,都是好的运动方式。
运动环境和装备的重要性
此外,注意行走锻炼的“舒适度”,要选择好场地。同样是走路,山路和柏油马路一定是不同的。要让这个锻炼过程不过分地“虐待”身体。再者,依靠双脚的运动,鞋子的选择很有讲究。过于坚硬的鞋,可能会造成足部不适,引发足底筋膜炎等疾病,造成疼痛反应,就得不偿失了。
以上内容均摘自网络,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