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 | 话剧《父亲》:当最后一片叶子落下
剧评 | 话剧《父亲》:当最后一片叶子落下
在全球人口老龄化的浪潮中,侵蚀患者记忆的阿尔茨海默症日益成为人类必须直面的健康挑战。戏剧界对此议题的关注同样日益增长,近年来,以阿尔茨海默症为主题的作品层出不穷。7月底,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为观众带来了一部深刻探讨这一主题的戏剧作品——《父亲》。该剧由法国剧作家弗洛里安·泽勒(Florian Zeller) 编剧,导演蒋维国执导,著名表演艺术家金士杰携手上海话剧艺术中心5位演员共同创作。
《父亲》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细腻入微的演出风格,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触动心灵的情感之旅,让人们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共鸣。
记忆的迷宫
中国观众对《父亲》的编剧泽勒并不陌生。泽勒的剧作《真相》和《谎言》曾在国内多次上演,这组镜像作品以其对婚姻和人性的深刻剖析,赢得了广泛的喜爱和赞誉。此次上演的《父亲》是泽勒在世界范围内最负盛名的作品,迄今为止其多个舞台版本已在全球45个国家上演,并荣获“莫里哀戏剧奖”最佳剧本等多项世界级重量奖项及提名。泽勒在《父亲》中将目光聚焦阿兹海默症患者,用其标志性的细腻笔触,精心构建了一个关于记忆与迷失的迷宫。
大多数阿兹海默症故事都是从患者亲人的视角出发的,而《父亲》则颇具新意地从患者的角度讲述故事,为观众们编织出一个充满迷雾的记忆迷宫。
父亲安德烈是一个不可靠的叙述者,他的记忆既不按照线性时间发展,也不完整。舞台叙事是碎片化的、有时甚至是前后矛盾的。
安娜的容貌究竟什么样?安德烈有没有遭到暴力?他的女儿结婚了吗?这间豪华公寓真正的主人是谁?
每一场戏似乎都在提供答案,但下一场很有可能就会将其推翻。观众们在整个观剧过程中时常感到困惑,无法厘清真相,无法区分现实和想象。在这个过程中,观众们会和安德烈一样感到困惑、震惊甚至沮丧。这种令人迷惑的叙述方式让观众们真正从一个阿兹海默患者的思维感知外部世界,挑战着观众对真实与想象的感知,模糊了真实和虚假的界限。
由于打破了线性时空,直到最后一幕,疗养院护士出现并进行自我介绍时,观众才得以拼接出事件的“原貌”:患有阿兹海默症的安德烈记忆逐渐丧失并发生错乱,在他多次赶走护工之后,女儿安娜只能将他接到自己和男友共同生活的公寓中。
然而,随着安德烈记忆混乱的状况日益加剧,他的存在开始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安娜的正常生活。在一番挣扎与无奈之后,安娜最终不得不将他送进养老院。这一系列看似跨越数日的情节,实际上可能仅是安德烈在一天之内思维的纷繁流转。
当最后一幕,安德烈感知到自己正在逐渐失去记忆时,也让观众不禁思考,这会是安德烈的日常吗?这样的日常又能维持多久呢?
通过巧妙运用叙事框架,《父亲》成功地将观众的视角与安德烈的内心世界同步,让我们完全沉浸在他那混乱而迷茫的感知之中。安德烈常常不知自己身处何时何地,生活中的各种线索也令他难以捉摸,这一切都令他迷失在精神的迷宫中。
安德烈同时也迷失在物理迷宫中:剧情接近尾声时,观众们目睹着安德烈在连接两间公寓的走廊中惊慌失措地奔跑,他慌乱地打开一扇又一扇门,却似乎都看不到自己希望看到的景象。那一幕幕的寻找与失落,深刻地映射出他内心世界的动荡不安。更令人称赞的是该剧对演员的巧妙运用,剧中多位演员在不同场景中饰演同一角色,同样的人物不同的面容让观众也陷入人物的迷宫,加深了观众对于安德烈认知错乱状态的理解。
真实的生活
尽管叙事是非线性的,但整个舞美设计却采用写实手法。一踏入剧院,呈现在观众们眼前的是一间装饰典雅的客厅,这就是全剧的发生地。蓝色墙壁与浅色家具的和谐搭配,墙壁上的油画和墙边的钢琴都无不透露这个家庭良好的艺术品味和优渥的生活水平,写实的置景也快速拉近了观众与剧中人物们的距离。
然而,创作者们并未止步于对现实的简单模仿,而是在现实的基础上赋予了舞台诗意。舞台被设计为两个相似却又有细微差异的公寓客厅,根据剧情的需要,通过转盘变换角度,或正反翻转,实现两个客厅场景的交替出现。随着客厅一次又一次的翻转,家具和布景被逐渐剥离,最终成为只有一张床的养老院房间,不断简化的空间直喻安德烈记忆逐渐消失的过程。
与现实主义的舞台设计相得益彰的是演员们精湛的写实表演,导演蒋维国将这部戏定义为一种自然而真实的表演风格,即无须过多眼花缭乱的舞台效果,台上演员们的表演就能足够吸引观众的全部注意力。
在舞台上演员们通过一系列关于日常生活琐事的对话与表演,如寻找手表、摆弄画框、分食烤鸡、冲泡咖啡等动作细致入微地展现出安德烈与安娜之间真实的父女关系。金士杰完美地演绎了脆弱又古怪的安德烈。
他在最后一幕的出色演技令人尤为难忘,此时的安德烈已经独自一人居住在疗养院,他的大脑几乎失去了拼凑成现实的图像、对话以及真相的能力,他在病床上无助地叫着妈妈,绝望地大喊“我感觉我所有的叶子都掉光了”。那一刻,台下传来阵阵抽泣声,观众们已经真正与这个看似“古怪”又“偏执”的老人共情,剧场里实现了心灵的交流。
《父亲》成功地将一个关于记忆、家庭和爱的复杂故事,通过演员们真挚的表演转化为了一次触动人心的剧场体验。
在当今这个剧场形式层出不穷、创新手法不断涌现的时代,话剧《父亲》却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回归之路,重新拥抱了现实主义的纯粹与力量。
它不依赖于繁复的舞台机关或视觉特效来吸引观众,而是通过精心打磨的剧本和演员们精湛入微的表演,以最朴素却最动人的方式,巧妙地营造出一种悬疑又沉郁的氛围。
该剧在客厅这一看似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充满深意的台词和演员们精准的动作,探讨了衰老和死亡的恐惧、父女之间的情感隔阂,以及子女面对父母衰老的责任等重要社会问题。
它以戏剧的力量,引发观众对于生命晚期的深刻思考,触及人类心灵深处的恐惧与忧虑,以及对于家庭关系和社会责任的重新审视。它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宣告了现实主义戏剧在当代依然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艺术魅力。 在当代戏剧的舞台上,对人类精神世界的细致探索和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洞察,仍然是触动观众心灵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