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预衡:恢复高考第一年作文命题者,中国散文史研究的开创者
郭预衡:恢复高考第一年作文命题者,中国散文史研究的开创者
1977年恢复高考后,第一次高考的语文作文题目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这道题目的命题者,是北京师范大学的郭预衡教授。
郭预衡,1920年11月出生于直隶(今河北)玉田,从北平辅仁大学毕业后,先后在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工作,曾以一人之力、十九年之功完成的160万字的巨著《中国散文史》,被学界称为“填补中国文学史研究的空白”。
《中国散文史》是我国第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体大思精的古代散文通史,其体例之精深、观点之鲜明、思路之缜密、材料之翔实、文字之优美,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钟敬文先生誉之为“散文有史,创建首推君”。
而郭预衡则自称“平生为学,服膺鲁迅”,他几十年来致力于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其中很重要的思想武器就来自于鲁迅。
郭预衡先生从教六十余年,培养出了童庆炳等大批学术骨干,他为文学院题写的“弘文励教,镕古铸今”的院训已成为全院师生的努力方向。童庆炳是中国文艺学理论领域的泰斗级的人物,被称为中国文坛“教父”,莫言、余华、毕淑敏、迟子建、刘震云等都出自于童庆炳的门下。
童庆炳曾在回忆郭预衡时,这么说:
- 郭预衡是陈垣先生正式的研究生。郭先生的学问也很渊博,特别是对中国文学史,尤其是中国散文史。如果说中国古代的诗文研究当代有两大家的话,那诗歌就数南开大学从加拿大回来的叶嘉莹,而散文方面郭预衡先生可以称为第一家。他们两人是辅仁大学同班同学。
郭先生原来是学历史的,但是他偏重于文学史方面,所以他在中国文学史上造诣很深。他当我们老师的时候,不过三十出头,那时他希望写一个全面的文学通史。后来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时候,我们一老一少,老的是他,少的是我,被批判为“白专”道路,给他身上压了很多他不喜欢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耽误了他的时间精力,没有完全实现他的梦想。但是他写了一部150万字的《中国散文史》(上中下三卷)。有这部散文史,我想今后中国的三十年到五十年,没有人敢再写散文史了。
这部散文史所表现出来的功力,对散文研究的深入和精细程度,对各代散文之间的承继关系与流变,对不同散文家不同品格的把握,都达到了很高很深刻的境界,文字也非常出众。
郭预衡研究古人如何写文章,因此他自己写的文章也非常有文采。他曾经集中研究过鲁迅,他写的那些研究鲁迅的文章都非常漂亮。
郭预衡不但“四书五经”这些都能背,另外《国策》、《国语》、《左传》等很多散文作品也都能背得滚瓜烂熟。他给我们上课的时候,翻开《战国策》里随便一段就呱啦呱啦背起来。
我印象里,有一次给钟敬文先生开民俗学座谈会,主要的发言人就是郭预衡先生,就在那个发言中,他成段成段地背诵《国语》。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他的学问,那就是“通”。
如去知道郭先生的名字有些年头的,并且也知道郭先生是一个“名不符实”的学者,他的学问比他的名气大得多。如去看到过郭先生对于李清照作品的分析,尤为赞同,摘录在下面以致追思吧。
- 李清照存世作品不多,被传诵的不少。历史上有些作家写过大量作品,但被传颂的不多,有的作家只存一首诗一首词,却千古传诵。李清照存世只有几十首诗词的样子,还有1篇《金石录后序》,但这些作品中有相当多的都是脍炙人口、被传诵不绝的,这在文学史上实不多见。
况且李清照的作品主要是词,词里表现得、又多是爱情和离愁别绪。这样的内容在文学史上太多了,而李清照的作品能被传颂下来,证明作者是抒情能手,“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句子,表现力巨大、感染力强烈,可谓千古绝句。
郭先生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李清照作品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并非只属于她个人,如果只写个人生活感受便取得这样高的艺术成就、受到世代赞颂,是不可能的。李清照作品里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在当时是具有一定范围代表性的,大致代表了当时部分贵族士大夫阶层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情绪。
实际上,一个作品之所以被千古传诵,是因为能够在各个时代都激起共鸣,有共鸣者就是知音,在各个时代都有知音,作品自然就能世代传颂。
2010年8月4日,郭预衡因肾病并发心力衰竭在北京逝世;此去经年,如去愿郭先生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