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历史:顾叔声六面铜印与魏晋风尚
回望历史:顾叔声六面铜印与魏晋风尚
印章作为权力的象征和社会交往的凭证,最早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而六面印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特殊形状的印章,不仅体现了当时独特的篆刻艺术,更折射出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风貌。本文将通过解读吴文化博物馆馆藏的顾叔声六面铜印,带领读者回望那段风雅的六朝时光。
印章,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作为权力的象征和社会交往的凭证,已开始使用。周代至春秋战国,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官僚制度得到逐步健全,以青铜为印材的玺印盛行起来,并有了公私印章的区别。又由于商品的交换,货币的流通,私印的用途也日益增加。“印”的名称始出现于秦。汉代又在秦篆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六面印所用的一种篆体——“缪篆”。
“广威将军章”铜印 汉 南京博物院藏
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汉皇后玉玺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六面印主要流行于东晋南北朝时期,是一种特殊形状的印章,呈“凸”字形,上为印鼻,有扎可穿带,鼻端刻一小印,其余五面也刻有印文,故称“六面印”。六面印刻字所用字体为篆体,分为“悬针篆”和“缪篆”两种书体。古人的篆刻技术在六面印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自由多样,符合规整却又不囿于框架,尽显潇洒飘逸与魏晋文人风度。
许容 “金玥”六面印石章 上海博物馆藏
戴本孝“冒襄”六面石章 上海博物馆藏
六面印虽属私印范畴,却具有公印、私印双重性质。是具备一定身份地位的士族才可拥有的,充分体现魏晋时期对于门阀制度的重视,表现出贵族姿态。六面印上既可以记述印主姓名、表字、家族地望、官职身份等,也可以篆刻作书信用语,如“白书、言书、言事、启”等。也有特殊情况,例如镇江焦湾道教六面印和苏州狮子山“张田夫”印的出土丰富了六面印的印文内容,分别篆刻了道教题材、绘画了兽面纹。这也从侧面印证了魏晋时期道教的盛行。
但是现存的有关六面印的文献资料较少,出土文物数目有限,对于其所拥有的更多神秘故事还有待相关研究人员的进一步的探究。
东晋六面铜印章 南京博物院藏
顾叔声六面铜印周身呈正方体,印纽下有圆形穿孔,可用于系带。纽顶刻“白记”,用于下对上在信件中陈述意见。印体刻“臣楮”等。这枚铜印不同于普通六面印,采用了“悬针篆”与“缪篆”相结合的方式,将婉转精巧与典雅周正相融合。“悬针篆”部分瘦挺有型,下部顺直,上部茂密,刀法秀丽。“缪篆”部分方正饱满,上下平齐,刀法遒劲。做到了篆刻艺术上的张弛有度,游刃有余。同时也是魏晋风度的显现,清俊通脱,风流自赏,率直任诞。
有意思的是,依据文献研究,六面印被推测为一种专门用于随葬的殉葬印。而本馆所藏的这枚顾叔声六面铜印通体沾有红色印尼,显然是墓主生前所用品。打破了六面印作为单纯的随葬品的观点。
顾叔声六面铜印 吴文化博物馆藏
湮没于历史尘埃。实际上我们并不知道顾叔声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和这枚六面铜印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但是在历史残存的只言片语中,我们仍然可以想象出独属于那个时代的风韵。六面印相较于其他印章,存在时间短,可谓在历史上转瞬即逝,几乎只流行于风雅的六朝时期,但却给后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处于时代转型过程中的六面印正是魏晋南北朝社会飞速发展的集中体现。
魏晋南北朝是思想、文化、艺术最恣意狂放的时代。是最完美的、最彻底的身心解放的时代,人们张扬、外放、洒脱、肆意、活跃。而六面印正是这个时代的缩影,其中凝聚的是历史最炫彩夺目的思想辩论与灵魂碰撞。从顾叔生六面铜印回望魏晋。历史告诉我们在思想和创新的路途上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