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都用过的话算我输!硬盘接口大盘点!
你都用过的话算我输!硬盘接口大盘点!
硬盘接口是计算机硬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历程见证了存储技术的进步。从早期的PC总线到现在的PCIe,各种接口技术各有优劣。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些硬盘接口的技术特点和发展历程。
PC总线
想不到吧,最古老的PC总线也算是硬盘接口。当年的硬盘并非IDE,而是硬盘盘体和控制板分离,控制板插在PC总线(后来发展成“黑长直”的ISA总线)上,通过一大堆连接线连接到硬盘本体上。当年的硬盘只有几MB,价格还十分昂贵,配置也极其麻烦,所以这种带卡的模式很快就淘汰了。
PATA
PATA,或者简称ATA,它的另一个称呼更有名,叫IDE。然而,IDE这个名字不是接口的名字,而是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意思是将电路集成进磁盘驱动器内,这样安装比较方便。所以,SATA硬盘也是IDE。然而IDE这个叫法真的太普遍了,大多数人都用IDE来代指PATA,所以很多人也就将错就错了。
IDE也指传统硬盘的工作模式,对应的是AHCI。AHCI技术更先进,支持热插拔、NCQ、TRIM等高级特性,而且速度更快,尤其对于固态硬盘而言更为重要。总之一句话,如果用SATA硬盘,老电脑(大概以十二年前为界)装系统之前,进BIOS里把AHCI打开,然后再装系统。如果装完系统之后还是IDE模式,尽量不要改了,因为可能会进不去系统(如果看起来实在是膈应的话可以小心地尝试网上的办法)。但是XP等老系统用户不要用AHCI,因为XP不支持AHCI,装完肯定蓝屏。
上图中,左面的两个是硬盘和光驱用的PATA,而右面那个极其相似的是软驱接口。
PATA接口是用40针连接器连接的,因为是并行单端接口。连接线很宽,带状的,一个接口可以带两个设备,一主一从,一般优先从主盘启动。比较牢固,插拔很吃力,而且带状的连接线对于机箱风道来说是很麻烦的。针状的接口也容易损坏(尤其是笔记本用的44针ATA接口)。速度从最初的3.3MB/s(PIO)到最终的133MB/s(UDMA6),而CF卡(可以看作是PATA接口的微型固态硬盘)则有166MB/s的UDMA7标准。
(并行接口的传输速度经常是以字节Byte为单位的)
因为各种缺点,而且并行端口提升速度遭遇瓶颈,所以SATA出现了。
SATA
SATA就是Serial ATA,串行的ATA。然而区别实在太大的,供电不同了(很宽的15引脚供电口,然而实际上就是5根线,黄色的是+12V、红色的+5V、橙色的+3.3V、黑色的2根地线,一根线3个引脚而已,台式机硬盘只需要5V和12V供电,对于笔记本硬盘、家用SSD而言一般只要5v供电),SATA数据接口小了好多倍(7根连接线,还是触点式的)。速度是1.5/3/6Gbps(转换成GB/s需要除以10,因为SATA是8b/10b编码),半双工。一般我们见到的都是3/6G的版本,也就是常说的SATA2/SATA3(SATA3G/SATA6G)。这样的速度对于机械硬盘而言绰绰有余,对于早期的和低端的固态硬盘也是足够的。在AHCI模式下支持热插拔(但是不建议,因为一般的SATA要尽量减少插拔,避免损坏)。
后来的SATA3.3标准去掉了3.3V供电,用这个电源引脚来控制硬盘休眠,但是也带来了SATA3.3企业级硬盘在普通的家用电源上无法工作的问题,解决方法就是使用不带3.3V供电的SATA供电线,很多大品牌的模组电源都会附带的,如果没有的话去买一条大4-pin转SATA供电也是可以的。
mSATA
是个鸡肋玩意儿。就是把SATA变小了,可以插在主板上了,为小尺寸固态硬盘设计的。看上去接口和mini PCI-E极其相似,然而实际定义上完全不同。供电是3.3V的。速度还是6Gbps。而且产品价格比较高,设计偏小则限制了容量和性能,已经被逐渐淘汰,早年间是“超极本”的标配,现在主要出现在工控等领域中。
SATA-Express
没想到的是,它比mSATA还鸡肋。
为解决SATA带宽只有6Gbps而准备的,然而失败至极。之前SATA-E使用PCIe 2.0x2,也就是双向都是1GB/s,8Gbps(宣传是10Gbps,实际上应该是10GT/s,因为PCIe2.0是8b/10b编码,10位数据中只有8位是有效的),提升了一些。然而,SATA-E接口非常的宽,因为一个SATA-E需要占用2个普通的SATA接口和一个额外的接口,所以线的数量异常多(有种PATA的大排线诈尸了的感觉),连接线也比较贵,却还不带供电。而占用了两个SATA接口(也就是2个6Gbps)和一个额外的接口的结果就只有8Gbps,根本没有提高多少。当然,因为是PCIe的,所以支持全双工(SATA是半双工),适合SSD,但是单向速度还是不够快。所以,支持这个坑爹玩意儿的设备很少,Z87主板只支持1个,而支持这个接口的硬盘几乎没有。只能说,玩脱了。现在也有支持PCIe 3.0通道的SATA-E了,然并卵,没有设备,只能靠向下兼容来维持存在感。
PCIe
既然PCIe比较好,直接用不就完了!所以有一些PCIe接口的SSD,像显卡一样插在主板上,固定在机箱扩展槽位。比如英特尔750的PCIe版。因为是PCIe的,所以有些产品支持NVMe(也有一些上古型号支持AHCI协议的),所以速度可以非常快。当然,丧心病狂一些,直接加到16通道的PCI-E3.0也是可能的,虽然现在不存在,但是已经有相关的转接卡在卖了(大概就是组RAID0)。
m.2(NGFF)
比较复杂一些。以最常见的硬盘用的m.2为例,有SATA3的,6Gbps(M+B KEY),也有PCI-E2.0 x2的(也是M+B KEY),当然现在主要是PCIe3.0 x4的(只有M KEY)。宽度都是22毫米,长度也有很多种,型号2230/2242/2260/2280都有,甚至还有110毫米长的,当然2280最理想,大小合适,也能容纳更多的闪存颗粒,提高性能。现在的高端m.2固态硬盘基本都支持NVMe,比如早年间的三星SM961的顺序读取速度轻松突破2000MB/s,写入也在1300MB/s以上,现在的PCIe Gen5 SSD更是达到了14GB/s的极速,这是SATA下难以想象的。而且NVMe的低延迟、大队列深度等优势也很有作用。
U.2/U.3
这个像美国的高空侦察机名字的接口的确有些科幻。主板侧接口是SFF8643,和miniSAS相同(当然硬盘那边还是扁平的SFF8639),当然我们家用用户最常用的还是转接卡,直接插到主板上,稳定性杠杠的!
相比m.2,U.2的优势是更大的体积带来的更好的散热和更大的容量,当然这些家用都不敏感。
U.2前几天挺火的,因为有各种“大船”,现在随着大船的不靠谱被发现,以及m.2家用盘的廉价,“大船”货越来越不吃香,企业级也有了更多的选择。
U.3是U.2的改进版,将原来独立存在的向下兼容SAS的引脚整合到PCIe的引脚中,如果只用PCIe的话,U.2和U.3是完全兼容的。
EDSFF
多见于企业级SSD产品,其实也是PCIe,只不过形态更加多样化,也支持更高的速率,例如PCIe X8。
E1.S比m.2大一些,大多数带散热片,因为它真的很热。因为更大,所以容量比m.2也更大,散热也因为散热片而更好。
E1.L和E1.S宽度相同,也是1U宽度,但是长度非常惊人,达到318.75毫米,所以容量会更大。这个形态的硬盘发展自原来英特尔的“实验品”Ruler。
E3.S要更宽,体积和2.5寸盘不相上下,也就是和U.2/U.3盘相仿了。
SCSI
这不是专门的硬盘接口,而是通用接口,当然可以连接硬盘,也可以连接扫描仪等设备。特点是速度快、CPU占用少,技术先进,并行连接,通常SCSI接口需要专门的扩展卡来控制,这样的扩展卡通常有一个独立的CPU(所以成本很高)。因为这些优势,所以被用于高端工作站和服务器等领域。然而,价格太高,一般用户根本用不起,所以就只能选择便宜的PATA了。现在已经被淘汰。
SAS
就是串行连接的SCSI,接口在外形上和SATA相似,比SATA多几条线,而且SAS的控制端(也就是主板那边)向下兼容SATA(大材小用了)。SAS支持全双工,而且支持原来SCSI的高端技术,所以价格昂贵,但是速度比较快(因为可以几乎无视成本问题)。一些万转的机械硬盘一般都是SAS的。SAS接口实在太高端,所以大部分主板都不支持,大多数都出现在一些价格2000以上的RAID卡上。
eSATA
本来是一个不错的接口,但是很悲剧。SATA3的速度比较快,要是只看单向速度的话超过USB3.0的5Gbps,即使是SATA2也够大多数HDD使用了,所以非常适合移动硬盘来使用,因为大多数硬盘本身就支持SATA,而eSATA就是SATA的加固版,可插拔次数更多,在AHCI下支持热插拔。然而,最初的版本没有设计供电,还要外接供电。结果,eSATA就悲剧了,几乎没有设备支持。后来终于智商上线了,设计了Power eSATA,带供电了,还可以兼容USB3.0接口,然而并没有用,因为USB接口已经很强了,无论是速度还是供电都不是短板。结果,SATA在自己最专业的硬盘领域惨败。
USB
虽然不是专门为硬盘准备的接口,但是使用却十分广泛。因为硬盘大多数都是SATA接口,所以USB要转换为SATA来使用(例如移动硬盘、硬盘盒、易驱线、高性能U盘),相当于一个USB接口的SATA控制器。近年来也有USB转接为PCIe接口的产品大量上市了,可以做成m.2 NVMe的硬盘盒。USB3.0带宽是5Gbps,这对于机械硬盘而言性能影响并不大,况且大多数移动硬盘还是5400转的。但是对于土豪级的“移动固态硬盘”(三星有这样的产品),带宽就有些不够了,所以这时候就应该用“真正的”USB3.1,也就是Gen.2,带宽10Gbps。至于USB2.0,算了吧,速度480Mbps,喂不饱机械硬盘,而且供电不足(5V 500mA),要用来给硬盘供电根本就不够,只能再占用一个接口来供电。
而USB4的出现,则代表了USB也最终拥抱了PCIe标准,所以PCIe真的就是最终的解决方案吗?
雷电接口
其实雷电也就是外接的PCIe,只不过为外接优化,功能更多,现在最新的实用版本是雷电4,依然十分奢侈,相比吸纳自雷电3的USB4,因为没有第三方控制器,所以雷电4很尴尬,产品价格昂贵,和雷电3比提升不明显。
雷电接口因为是PCIe,所以用来控制PCIe硬盘是最合适的,简单且高速,目前英特尔的7系列雷电3芯片的盒子也便宜了,虽然没有USB4的祥硕方案便宜,但是也能凑合用。
当初我曾预言m.2的成功,现在看来我当初说得没错。也许今天介绍的接口你都见过,但是你真的未必都用过,当然如果你真的都用过的话,是在下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