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历史完整版本
临汾历史完整版本
临汾,这座被誉为“帝尧之都”的城市,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记忆。从远古时期的丁村人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霸业,从三国两晋的政权更迭到明清时期的府县变迁,临汾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文明演进史。本文将带你穿越时空,探寻这座古城的历史脉络。
临汾简介
临汾古称平阳,远在10万年前,临汾人民的祖先“丁村人”就生息在汾河两岸。据《尧典》记载,帝尧建都平阳,故有“尧都”之称。传说仓颉造字于此,也是东汉时期名将卫青、霍去病的故里。临汾商周时称冀州,春秋属晋,战国属魏,春秋时为河东郡地,汉代平阳县,两晋时期刘渊亦建都平阳,隋朝改为临汾县,沿用至今。1948年解放后,划为临汾市、临汾县。1949年合并为临汾县。1971年分为临汾市、临汾县,1983年8月县市合并,定为临汾市。
临汾历史沿革
- 临汾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帝王世纪》称“尧都平阳”(即临汾)
- 《禹贡》分天下为九州,平阳为冀州之地。冀州处九州之中央,故称“中国”,“中国”一词由此而来。
- 西周时期,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即翼城),因唐境内有晋水,叔虞之子燮父“易唐为晋”。
- 春秋属诸侯国晋,晋文公北方称霸时,晋文公的中心就在曲沃襄汾侯马一带。
- 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韩建都平阳(即临汾)
- 秦改分封制为郡县制,中国划为36郡,属河东郡。
- 西汉划中国为103郡国,属河东郡司隶部辖。
- 公元247年(三国魏正始八年)置平阳郡。
- 公元309年(西晋永嘉三年),刘渊建汉,都平阳。
- 北魏孝昌中置杭州。公元583年(隋开皇三年),置临汾郡,临汾得名一直沿用。
- 唐实行道,府,州,县制,公元618年(武德初年),为晋州。
- 公元1116年(北宋政和六年),始置平阳府,辖临汾,汾西,洪洞,岳阳,乡宁,赵城,霍邑,浮山,冀氏,和川10县及隰,吉,绛3州。
- 元实行省,路,府(州),县四级制,为中书省山西宣慰司晋宁路(治临汾)
- 明清重置平阳府,统领35州县,包括临汾,运城两市及晋中市灵石县和吕梁地区,石楼县。
- 公元1914年(民国三年)废府设道,以道辖县,临汾,洪洞,赵城,襄陵,汾城,曲沃,安泽,浮山,翼城,乡宁,吉县,霍县,汾西,隰县,蒲县,大宁,永和等17县属河东道管辖。
- 1927年,废道直属陕西省。抗日战争初期临汾为山西省七个行政区中的6区
- 1937年11月,山西省政府迁到吉县。日伪统治时,为冀宁道。抗战胜利后,属太岳区。
- 1949年2月成立晋南区,属陕甘宁边区政府,,同年9月1日改属山西省。
- 1950年1月6日成立临汾专区。
- 1954年同运城专区合并为晋南专区(驻临汾),辖29县。
- 1970年专区改地区,晋南专区又按原建制划分为临汾,运城两地区。
- 1978年沿临汾地区行政公署,辖临汾,侯马2市和16县。
- 2000年11月1日撤地设市,成立地级临汾市。
人文临汾
丁村人
丁村人是发现于中国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丁村的早期智人化石,距今二十多万年,属于晚更新世早期的旧石器时代遗存。丁村遗迹在山西省襄汾县南约5公里的丁村南的同蒲铁路两侧。1953年,建筑工人发现了石器和脊椎动物化石。1954年大规模发掘时发现了三枚人类的牙齿化石,为同一个体的10余岁小孩的门齿2枚,臼齿1枚,1976年9月在丁村人牙齿化石出土的同一地点的砂砾层中,又发现一个小孩右顶骨化石。丁村人的牙齿呈铲状,其舌侧隆突和指状突的发达程度介于北京猿人与现代黄种人之间。但齿冠和齿根细小及咬合面纹理较不复杂又显然比北京猿人的牙齿进步。新发现的小孩顶骨骨壁比北京猿人的小孩顶骨薄。丁村人的石器加工更细,在技术上比北京猿人有显著的提高,应属古人阶段的人类。与其共生的动物化石有梅氏犀、普氏野马、野驴、纳玛象、葛氏斑鹿、方式鼢鼠、转角羚羊、熊及鲤科鱼类咽喉齿等。距今约5-10万年。
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春秋晚期,晋国的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专权。公元前490年,赵氏击败范氏和中行氏。公元前458年,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尽为韩、赵、魏、智氏四家瓜分。公元前453年,韩、赵、魏联合击败智氏,平分其地,分别建立韩、赵、魏三个政权。韩都平阳(即临汾)。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正式承认了他们诸侯的地位。《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学界以此作为东周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
临汾历史故事
洪洞移民
元末,由于几十年的战争和水、旱、蝗、疫等天灾人祸,致使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北部地区农民流离失所,土地荒芜,人口急剧下降。明初,太祖朱元璋采纳大臣的建议,推行移民屯田政策以恢复生产。平阳府土地肥沃,物阜粮丰,人口稠密,明政府在洪洞城北贾村驿站旁的广济寺驻派员,集中移民,登记造册,发放川资,押解上路。广济寺大门前的汉植大槐树,就成了各地移民汇集、遣送外地的集散之地。从1373年(明洪武六年)至1417年(永乐十五年)44年间,在洪洞大槐树处移民18次,约60万人被迁往11省277县,其中河南63县,北京、河北56县,山东52县。至今移民后裔遍布神州。“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祖辈相传,妇孺皆知。
华北抗战中心
抗日战争之初,1937年11月至1938年2月底,临汾成为山西和华北的抗战中心,晋西南吕梁山区成为八路军在山西的九大战略支点之一。在此期间,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中共山西省委和山西牺盟会总部迁驻临汾(今尧都区刘村、洪洞县马牧),全国各地的爱国人士和热血青年也纷纷云集临汾,开创了山西救亡运动的新局面。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刘少奇和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等来到临汾开展工作,这是临汾革命史上最为辉煌的一章。1938年3月14日至18日,115师罗荣桓、陈赓率军在午城等地与日军4000余人激战。在5天中毙伤敌人1000余人,击毁汽车60余辆,缴获枪支260余支,战马200余匹,从而粉碎了日军渡河西犯的战略意图,为吕梁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临汾历史名人
霍去病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西汉名将、军事家,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霍去病是名将卫青的外甥,善骑射,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善于长途奔袭、闪电战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初次征战即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在两次河西之战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归。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23岁(虚岁)。武帝很悲伤,调遣边境五郡的铁甲军,从长安到茂陵排列成阵,给霍去病修的坟墓外形象祈连山的样子,把勇武与扩地两个原则加以合并,追谥为景桓侯。
荀子
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临汾名胜古迹
苏三监狱
"苏三监狱"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的唯一一座明代形制的监狱,也是现存最早的监狱。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热忱地写了《玉堂春落难逢夫》,收入《警世通言》,流传后世。京剧和许多地方戏曲又编为《苏三起解》、《玉堂春》等,广为演出。由于苏三故事曲折动人,当年的"苏三供堂"、"苏三监狱"由此闻名,长时期内被人们保存维修。"苏三供堂"即洪洞县衙大堂,为明洪武二年知县杨茂所建。清康熙三十四年因地震坍塌,后又重建。光绪四年知县艾绍濂又全修大堂。曾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幸毁于1977年。据传,苏三在此供堂,含冤入监,三次受审。"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到大街前。未曾开言心好惨,过往君子听我言。…"因话本和戏剧而闻名的苏三,在中国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玉堂春落难逢夫的故事,就发生在山西洪洞县,直到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洪洞县司法科还保存着苏三的案卷。王景隆是苏三的同乡这个情节,就是从苏三的供词里发现的。2014年末,苏三监狱将进行扩建,即将恢复的明代古县衙位于苏三监狱的东北角,总建筑面积约3550平方米,主要建筑单体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两侧分别为赋役房、生、死门、兵刑工房、史户礼房、耳房、师爷房等,主要展示古县衙的案件审理情景及苏三冤案件审判场景等。
广胜寺
广胜寺位于洪洞县霍泉之滨,始建于唐。所谓“广胜”。就是“广大于天,名胜于世”的意思。广胜寺分上下两寺和水神庙3处。上寺在霍山之巅,下寺在霍山之麓,水神庙位于下寺西侧,和下寺仅一墙之隔。著名的国宝——元代戏剧壁画,就绘制在这里。进入广胜寺寺门,奇伟精致的琉璃塔,巍然屹立,高耸入云。这座塔始建于汉,屡经重修,塔身用青砖砌成,共13层,每层均为八角形。从底到顶,各层高度逐渐递减,而宽度也逐层收缩,构成一个漂亮的圆锥体。广胜寺位于距洪洞县城15千米处霍山南麓,系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东汉建和元年(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