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起义:一场震撼人心的民主革命
黄花岗起义:一场震撼人心的民主革命
黄花岗起义的历史背景
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已面临着亡国灭种的现实威胁。为挽救民族危亡,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只有推翻清朝的反动统治才能拯救民族。
1907-1908年,同盟会在西南边境地区发动了六次武装起义,但因准备不足,都归于失败。多次的失败,使少数革命党人对前途失去信心,转而走上暗杀道路。孙中山等人没有气馁,他们决心在广州发动一次更大的起义,以此推动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黄花岗起义简介
黄花岗起义是中国同盟会辛亥年在广州发起的一场起义,又称“辛亥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领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其中72人的遗骸由潘达微等出面收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潘达微并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这次起义因而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具体过程
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决心生擒两广总督张鸣岐。不料张鸣岐越墙逃遁。由于清朝部队人数众多,起义队伍得不到接应,各路队伍虽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彻夜相攻,但都先后失败。黄兴侥幸脱险。
由于实际起义以黄兴率部为主,黄兴为实际起义领导人。赵声、胡汉民二十九日率200队员出发,三十日凌晨抵达广州城外,但是大势已去遂返回。事后,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多方设法收殓烈士遗骸72具,合葬于城东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1932年,查得此次死难烈士姓名达86人。由于习惯,人们仍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孙中山的评价
孙中山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文中高度评价了黄花岗之役:“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主要领导人
孙中山,起义的策划、决定者,负责筹款购械。黄兴,起义的策划、组织者,总指挥。胡汉民,起义的策划、组织者。赵声,起义的组织者、副总指挥。朱执信,参与起义的组织、发动,负责运动新军、防营、民军姚雨平,参与起义的组织指挥,负责运动清军、民军。陈炯明,参与起义的组织指挥。胡毅生,参与起义的组织指挥。邹鲁,筹划、参与起义。徐维扬,参与起义的组织、指挥,率敢死队进攻总督署。刘梅卿,参与起义的组织指挥。率敢死队进攻总督署、督练公所。
牺牲者之一林觉民的《与妻书》
牺牲者之一林觉民还写下了令人悲切的《与妻书》。“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七十二烈士名单
广东人:徐佩旒,徐礼明,徐日培,徐广滔,徐临端,徐茂燎,徐松根,徐满凌,徐昭良,徐培添,徐保生,徐廉辉,徐容九,徐进照,徐褶成,徐应安,李炳辉,李晚,李文楷,李文甫,李雁南,陈春,陈潮,陈文褒,罗仲霍,罗坤,庞雄,周华,游寿,江继复,郭继枚,劳培,杜凤书,余东雄,马侣,黄鹤鸣,饶辅廷,张学铨,周增,林修明
福建人:方声洞,冯超骧,罗乃琳,卓秋元,黄忠炳,王灿登,胡应升,林觉民,林西惠,林尹民,林文,林时爽,刘六符,刘元栋,魏金龙,陈可钧,陈更新,陈与燊,陈清畴,陈发炎
广西人:韦树模,韦荣初,韦统淮,韦统铃,李德山,林盛初
四川人:秦炳,喻培伦,饶国梁
安徽人:程良,宋玉琳,石德宽
失败原因分析
资产阶级是这次起义的领导阶级,但其强烈的依附性与妥协性决定了这场革命。还有同盟会领导上的软弱性,由于阶级局限性资产阶级始终没有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做思想动员工作,对各地分散的群众斗争没有作必要的联系,组织和配合工作.为此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和帮助。力量悬殊,敌人的力量过于强大性与封建社会的顽固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局限性,他们一方面具有较大的革命热情,一方面又轻视群众,急于求成,组织不协同等。
历史意义
当时:起义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清朝统治,为后来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准备了条件。
深远:黄花岗起义是近代史上一次具有较全面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其伟大历史意义和功绩是不可磨灭的。黄花岗起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民主革命精神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