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里的辩证法
《老子》四章里的辩证法
《老子》四章的“学习提示”里说到:《老子》《庄子》中的思想常有突破俗见之处,可以说是见人所不见,知人所不知,想人所不能想,言人所不能言。学习本课,首先就要留意《老子》《庄子》的这些篇章有哪些突破常规的认识。
《老子》的突破性认识
关于《老子》突破常规的认识,课文里节选的第十一章提到“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通常我们在看到物的实体时,只是注意到“有”的部分,以为这是其功用之所在,而老子特别提醒我们,更应看到它“无”的部分,即空间的存在,正是空间的存在,使得此物能够承载他物,从而实现其功用。
老子这种突破常规的看法是从他的辩证法来的,就像柳诒征说的:“老子之书,专说对待之理。”所谓对待之理,就是指相对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者说矛盾关系。孔子的《论语》多数时候都是“正面立论”,而《老子》专从“反面立论”,所以才能“见人所不见,知人所不知,想人所不能想,言人所不能言。”
但是,老子这种辩证法还是很初级的,只是简单提到了一些相对概念,对于矛盾如何转化则没有更深一步的分析。所以哲学里将他的辩证法称之为“古代朴素辩证法”。辩证法到了黑格尔时期才较为成熟,到了马克思手里才真正实现科学化。
“有”与“无”的三种关系
“有”“无”是中国哲学种非常重要的一对范畴,老子的辩证法作为一种原始、自发的朴素辩证法,自然还存在很多粗浅之处。对本章中的“有”、“无”,我们认真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它实际上存在三种情况,即“先无后有”、“有无统一”和“先有后无”:
1. 相互依存
作为器物实体的“有”和器物所形成的空间的“无”,当然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统一体,不能相互分离,这是一个方面;
2. 从无到有
而就车、器、室的制作过程,它们也符合“从无到有”“有生于无”的过程,它体现的是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现实的形而下的器即万物生成的过程,自然应是“有生于无”;
3. 先有后无
还有第三个方面,那就是先有器物的形成,然后才出现器物中的“无”,例如在车没有制作成之时,它的空间的“无”是没有用处的;房屋只有盖好,它所形成的空间才可以供人使用。由此事物就成了“先有后有”的状况了。
由此可见,对于任何事物,我们都应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区别不同情况,这样才不会使自己陷入某种片面性。对于《老子》四章中的后面提到的“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等“对待”关系。我们也可以依此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思辨”。
毕光荫,广东省潮州市暨实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王涛语文团队古诗文、作文方向教研员。主讲全国大型线上讲座60多场,在河北、河南、重庆、广东各地举办线下讲座数十场。在直播活动中多次开讲《史记》,总播放量超过100,000 次。连续四年用古文写作全国各地高考下水文,引发了广泛关注,后分别结集录入《高考满分作文通关教程》等书中。策划撰写语文教辅书籍十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