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绿》:千年山水图的古今对话
《只此青绿》:千年山水图的古今对话
《只此青绿》是一部以中国十大名画之一的《千里江山图》为灵感创作的舞剧,由韩真、周莉亚编导,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出品。该剧于2021年8月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首演,通过展现北宋画家王希孟绘制《千里江山图》的过程,以及现代文博工作者与古代画家的时空对话,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妙与魅力。
《只此青绿》的创作背景
《只此青绿》以中国十大名画之一的《千里江山图》为灵感,讲述了北宋时期宫廷画家王希孟绘制此图的过程和故事,同时也展现了构成这幅名画的诸多工匠技艺,如篆刻、织绢、寻石、制笔、制墨等。
这部舞剧的女群舞《青绿》已经登台过2021年B站跨年晚会、2022年央视春晚和2023年的舞华典章,让本就备受期待的舞剧从此成为爆款。
古今交汇:王希孟与展卷人
《只此青绿》围绕两位主角展开——北宋画家王希孟与现代文博工作者展卷人。两人一古一今,故事由展卷人在整理文物时打开《千里江山图》的画轴开始,代表的是观众的眼睛,穿越进入希孟的世界。
王希孟作为北宋的宫廷画家,在宋徽宗时代受到重视,但相关历史记载非常少,一生只留下《千里江山图》这幅名画,便在18岁就离世了,非常具有传奇色彩。
展卷人代表的是现代的观众,因此他的肢体语言都来自生活。舞者的动作不只是单纯随着音乐起舞,而是也在诉说他的故事给观众听——可以看到展卷人在穿越后比起和希孟的直接互动,更像是进入他的“储思盆”。
我们能看到展卷人对剧情的铺排——从一开始看到希孟伏案的不可置信(把眼镜拿下来反复擦拭)、到看到不同工艺展现在自己面前的兴奋和投入(和寻石人一起体验采矿到萃取颜料的过程)、到最后想要去支持并心疼少年画家的辛苦(为天冷的希孟盖上外衣)。
希孟与展卷人(图片取自网络)
看到希孟的创作历程,情绪也会随着舞剧递进而变得更加强烈、丰沛、饱满。有两段精彩的独舞不容错过,分别是上半场在织绢女群舞结束后的《听雨》和最后的高潮《入画》。《听雨》是希孟表达从大自然汲取绘画灵感的兴奋,可以看到舞者对下雨场景的演绎。
在香港大师班听到张翰提到,最厉害的舞者不是技术跳得好,而是能把观众也拉近你表演的场域中,而我也真的在他的表演里能感受到雨淋在身上,想要躲雨又想要在雨中多待一下的那种兴奋。
在深圳场看的另外一位希孟饰演者何俊波也有很精彩的发挥,表现的是更成熟的少年,动作衔接行云流水,翻跳后落地完全没有声音的轻盈能力,看着他的表演能感受到他想要融入自己的想法,在雨中感受灵感迸发的兴奋。
到最后一个章节《入画》时,忍不住对观众大叫,那是一种“我知道要成了”的情绪,像是要把自己的身心都掏出来给青绿山水,很有感染力。
舞剧中的希孟是一个辛苦的角色,忍不住也随着舞者铺垫的情绪所影响,第一次看完希孟的入画我也忍不住哭了,我觉得那是一种只要也有投入过创作就一定能懂的心情。从无到有的创作过程是痛苦的,像是要把自己身体内的某一部分挖出来一样,赤裸且充满不确定性。
《入画》(图片取自网络)
在舞剧的结尾,当《千里江山图》成功在博物馆展出,希孟走到展桌前用惊喜、不敢相信的眼神看着自己的作品在千年后被完整保留,双手先是小心翼翼地擦干净,然后在玻璃柜前流连忘返:接着一抬头看到桌子的尽头是展卷人也在看着他,跨越时空的两人才终于对到眼。
希孟郑重地给展卷人鞠躬作揖,展卷人则是不好意思地挥挥手,两人隔着手势做出代表山水的波浪动作,代表《千里江山图》是他们的共同语言,因为有这幅作品让两人得以惺惺相惜。第一次看到这里已经泪眼模糊,舞剧没有语言但传递的情绪是饱满的,观众都会知道。
千年意象:青绿
贯穿舞剧的是由女舞者饰演的青绿,它不仅是《千里江山图》点缀山峰的蓝色颜料,更是跨越千年连接希孟和展卷人的精神意象。舞者孟庆旸在自传《不只青绿》中提到:“青绿,是静待千年淬成的端庄、沉静、清晰和冷冽。”
青绿(图片取自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青绿和其他女舞者的形象,都参考了宋代的审美观:垂目、溜肩垂背、气息向下,和传统欣赏中国民族舞和古典舞的肢体美感是不一样的。
可以说青绿是媒介,是把希孟和展卷人连接的意象。剧中不时会出现月亮的投影,是一种“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跨越时空的连接。
这段女群舞先是在B站和春晚舞台看了很多遍,没想到在现场观看时还是被震撼住了。旋转舞台搭配灯光的变化,还有一开始的干冰效果,都让剧院的现场显得格外庄严和逼真。
我观看的两场青绿,分别由舞者孟庆旸和吴宇婷饰演。两位舞者对青绿的诠释有很不一样的气质,我都非常喜欢。孟庆旸的气质像最高耸的顶峰那样冷冽且疏离,能感受到她把青绿那已经尘封千年又再度苏醒的气质演绎出来。
我觉得这和舞者的个人生活经历有关,孟姐算是舞团的资深舞者,又是专心锻炼青绿的角色(其他青绿的舞者都是身兼多重角色),可以从她身上看到静的实践。
而吴宇婷的青绿,像是没有那么锐利的山峰,多了一分温柔气息。觉得宇婷的动作线条非常好看,也是赏心悦目的青绿。
工匠技艺与群舞
除了展卷人、希孟和青绿之外,撑起整部舞剧氛围最重要的就是群舞展现的宋代工匠技艺。这意在表达,希孟能完成《千里江山图》除了他自身的才华和努力之外,时代下的职人技艺也功不可没——篆刻的印章、织绢的画布、寻石的矿物颜料、制笔和淬墨的技术也都是构成画的一部分。希孟有了这些匠人的智慧,集合成流传千年的山水名画。
所以不只是领舞,群舞也非常具有可看性,下面分享我特别喜欢的三段群舞。
唱丝
由一群漂亮舞者姐姐演绎织绢人蚕丝的样貌。一开始舞者沿著旋转舞台逐个现身,还有配上在一旁打盹的希孟,画面很平和美好。
再到群舞搭配柔美的音乐和手上的竹盘,整段看了觉得非常净化心靈哈哈,甚至到結尾舞者的動作搭配燈光下的剪影也很美,最後以躲雨作為結束,帶出希孟聽雨的獨舞,作為承上啟下的效果。
《唱丝》(图片取自网络)
青绿
和唱丝的温柔不同,青绿的舞风是很飒很有气势的。这段女群舞先是在B站和春晚舞台看了很多遍,没想到在现场观看时还是被震撼住了。旋转舞台搭配灯光的变化,还有一开始的干冰效果,都让剧院的现场显得格外庄严和逼真。
青绿群舞需要观众运用一点想象力,里面的动作都在诠释山峰的形态和变化:例如最有名的“青绿腰”就是一个险峰的意象。音乐由慢到快、平静到澎湃,舞者的动作也呈现青绿山水的层峦叠嶂、高低变化。真的很佩服编导呈现的创意,看完也会对《千里江山图》产生对于大自然的敬畏。
習筆・翰林書院學生
特別喜歡這一段男生群舞,粉色的衣服搭配輕快活潑的氛圍,把學生逗老師那種頑皮的年少感發揮得很好。也是希孟在進入比較辛苦的獻畫被拒絕和入畫前比較輕鬆的舞段。
跨越时空的共鸣与连接
希孟画完后哭了,我觉得那是一种只要也有投入过创作就一定能懂的心情。完画的希孟,挥去自己的印记,走进青绿山水,代表他的灵魂和精神从此也成为了画的一部分。
我们是生命有限的凡人,但能透过创作留下永恒的作品,而这些作品能跨越时间的更迭,代替我们继续去影响、感动世界。我想这正是创作迷人的地方,也是我能和希孟共鸣的原因。
推荐《只此青绿》给想要被艺术丰富生活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