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紧盯资本市场违法违规行为
监管紧盯资本市场违法违规行为
2024年岁末之际,A股市场再起波澜,6家上市公司在同一天因涉嫌证券违法违规被立案调查。
在监管部门持续严密监控和高压态势下,2024年成为证券违法违规行为的“严打”之年。据统计,全年共有超过120家上市公司或相关责任人被立案调查,这一数字相较前一年显著增长。而此次多家公司同时被立案,更向市场传递出强烈且明确的信号: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严惩证券违法违规行为绝非空谈。
业内人士对此纷纷表示,监管部门在去年年底密集展开立案调查,再次彰显对证券违法行为零容忍的坚定立场,同时也为2025年奠定了继续从严监管的基调。这对潜在的违法者形成极大震慑,有助于进一步净化市场环境。
百余家企业被立案调查
监管部门对证券违法违规行为的追责力度持续加强。2024年12月20日,新迅达(300518.SZ)及其实际控制人吴成华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这并非新讯达首次因违规问题被监管机构关注。此前,该公司及其6名高管因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未及时披露、对外财务资助未审议披露及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已被广西证监局出具警示函。
调查结果显示,新迅达及其实际控制人在2023年1月至8月期间,与关联方发生了总金额为9666万元的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5.79%。然而,该公司在2023年半年报中并未对这一资金占用情况进行及时披露。因此,监管机构决定对新迅达给予警告并处以100万元罚款,对其实际控制人吴成华处以225万元罚款。
同一天,因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立案调查的公司还有金花股份(600080.SH)、豆神教育(300010.SZ)和天顺股份(002800.SZ)。其中,金花股份及其3名高管因2023年半年报和3季报财务信息披露不准确、未及时披露关联方资金占用情形等违规行为,被陕西证监局责令整改并出具警示函。值得一提的是,金花股份董事长邢雅江还因涉嫌犯罪被公安机关采取取保候审的刑事强制措施,但该公司未能及时披露这一重大事件,因此受到监管部门的严厉处罚。
从2024年的整体监管态势来看,监管部门坚持惩、防、治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协同各方力量,对证券领域违法犯罪行为实施了全方位、立体化的追责。特别是对上市公司及其实际控制人、董事长等“关键少数”的监管力度显著增强,充分体现了监管视角的全面性及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精准性。
尽管监管力度不断加强,证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仍时有发生。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健全,成为违规行为频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武力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部分上市公司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导致在财务管理、资金使用、对外担保等多个环节存在明显漏洞,从而引发财务舞弊、资金被不当占用、违规对外担保等一系列问题。”
上市公司违规行为带来的影响广泛且深远,其中投资者利益受损是最直接的后果。证监会多次强调,证券违法行为严重扰乱证券市场秩序,损害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证监会积极支持受害投资者依法提起民事诉讼,追偿损失。
从近期被立案调查的公司来看,新迅达、金花股份、豆神教育等公司在问题披露后,股价均出现不同程度下跌,导致股民损失惨重。面对账户资金缩水,许多股民关心自己是否有权进行索赔。
对此,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主任岳运生表示,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诉讼判决书及已经生效的刑事判决书,均可作为投资者进行索赔的法律依据。需要注意的是,在涉及操纵证券市场与内幕交易所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中,投资者损失的认定存在不确定性。他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出台司法解释,明确投资者在因操纵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中所遭受的经济损失的认定标准。
信披违法违规依然高发
回顾2024年的证券市场,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依旧占据违法违规事件榜首。尽管中国证监会多次强调,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是资本市场稳健发展的基石,但个别公司仍置若罔闻,无视这一市场核心规则。
“信息披露历来是上市公司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行政处罚、刑事处罚及民事诉讼的多发领域。”财经评论员郑宇指出,信披违法违规案件的频发,既反映了监管部门持续加大打击力度的成效,也暴露部分上市公司合规意识和合规能力的不足。随着注册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信息披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对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有关数据显示,2024年共有超过120家A股上市公司或相关责任人被立案调查,其中因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立案调查的公司占比超半数,部分公司甚至因此被ST处理。
郑宇进一步强调,自新证券法全面修订实施以来,监管工作的核心已转向确保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高质量”。信息披露的违法违规行为具体涵盖了在财报中虚构或错误报告财务数据、控股股东或关联方资金占用情况未及时准确公开、蓄意隐瞒重大担保事项等情形。他表示:“任何此类违规行为,都可能导致上市公司被划入ST股的范畴,这在严监管的大背景下,更加凸显信息披露的准确无误与及时发布,对于上市公司维护市场信誉、有效规避法律风险的重要性。”
除了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外,违规减持与违规转让证券的行为也成为2024年证券违法活动的高发领域。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减持新规正式实施后,监管部门对违规转让证券的行为进行更为严格的监督,并采取严厉的惩处措施。
上述案例中,新易盛(300502.SZ)和天顺股份的实际控制人均因违规减持或违规转让证券被立案调查。其中,新易盛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长高光荣在公司股价大幅上涨的背景下,因涉嫌违规减持而触及法律红线。天顺股份的实际控制人王普宇则因违反限制性规定转让证券及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的双重问题被立案调查。
大股东违规减持问题一直困扰着市场和投资者。一位股民向记者表示,违规减持已是市场的一大顽疾,其不仅直接侵害广大股民的实际利益,更严重影响股民对市场的正面期待与信心。“我们热切期望监管部门能够持续加大监管与追责力度,确保违法违规者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和经济惩罚。”
为根治这一顽疾,2024年出台的《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意见(试行)》提出,要全面完善减持规则体系,防范违规减持,维护市场信心。具体措施包括严防股东身份减持、交易减持、工具减持三大违规减持路径,并构建以《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管理暂行办法》为核心,《上市公司创业投资基金股东减持股份的特别规定》为补充的“1+2”规则体系。
武力超认为,当前针对违规减持行为的防范机制已相对健全,尤其是针对企业上市后短期内业绩大幅下滑这一频发现象,通过将企业实际控制人的股份减持与其经营业绩挂钩,已成为促使企业专注于经营绩效、遏制减持套现行为的有效策略。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确保这些规则能够有效产生震慑力,并严厉惩处企图通过规避监管、绕道减持等不正当手段逃避法律规制的行为。
治理亮点与痛点交织
近年来,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引起业内外对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的热议。上市公司治理现状究竟如何,存在哪些成效显著的亮点和亟待解决的痛点?天津某老牌房企上市公司证券部负责人尹利(化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进行了剖析。
“中国资本市场历经34年发展,大部分上市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取得了质的飞跃。”尹利表示,市场监管要求与力度不断提升,促使上市公司的行为模式经历了深刻的蜕变,大部分企业能够展现出高度的规范性与透明度。
“这种行为模式的转变在信息披露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举例说,资本市场发展初期,上市公司制作财报和披露信息的标准相对宽松,选择性披露和模糊处理的现象比较严重。如今,监管机构对财报的审核愈发严格,并依法依规对问题财报进行处罚和问责。这要求上市公司在制作财报时,必须遵循严格的标准和流程,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而公告发布也变得更加及时和透明,内容详尽具体。这些转变与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密不可分。
“中国资本市场已经迈入稳定与规范的新阶段,这对上市公司提出新的标准和要求。企业必须彻底转变思维,对行为模式进行根本性的调整与优化。‘野蛮生长’的状态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不过,尹利坦言,“当前还有少数企业,尤其是部分小型民企,在行为模式上尚存不足,治理漏洞相对较多,需引起业界的高度重视与持续改进。”
记者观察到,监管机构不仅强化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等核心领域的监管力度,还对公司内部治理结构、股东行为规范及管理层责任担当等方面,设定了更为严格的标准与要求。
对此,尹利表示,监管部门的这些举措确实促进了上市公司“思维进化”。在过去市场机制不够成熟、制衡机制相对薄弱的环境中,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往往容易陷入追求短期利益的思维误区。而现在,合规与公司治理已成为业界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焦点话题。
肯定成效的同时,尹利也指出了当前上市公司治理存在的痛点。“部分公司虽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并重新界定了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的职责,但在独立董事的选拔与薪酬体系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他认为,独立董事薪酬由上市公司直接支付的做法,可能影响其独立判断与客观立场。提议探索一种创新的薪酬机制,以保障独立董事能更加自主、公正地执行职责。
此外,尹利还注意到,大股东“一股独大”的现象是当前上市公司需要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这种局面导致董事会缺乏独立性,监事会容易形同虚设,致使公司重大决策经常被大股东操控,不仅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也影响公司的健康发展。”
“针对这些痛点,监管机构、上市公司和投资者需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尹利表示,监管机构应继续强化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上市公司应主动求变,优化治理结构;投资者则需要提高风险意识,积极参与公司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