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白居易的一首桃花诗,被选入地理教材,其中藏着一个地理知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白居易的一首桃花诗,被选入地理教材,其中藏着一个地理知识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426A0AHW000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不仅因为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更因为它蕴含了一个有趣的地理知识。这首诗被选入地理教材,成为了文学与科学完美结合的典范。

公元817年夏天,身居江州(今江西九江)的白居易与友人游玩庐山。这一年,46岁的他,原本仕途顺利,只因直谏不讳,触怒权贵而被贬官。不过,个人的宦海浮沉在大自然面前,似乎渺小得不值一提。

白居易一行人初登上山,就被眼前雄、奇、险、秀的景色深深吸引。一种不期而至的惊喜与感触,让他忘记了烦恼。他提笔写下不朽的《大林寺桃花》,令这场不凡的邂逅传诵至今。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竟然才刚刚盛开。“芳菲”是说花草芳香而艳丽,这里借指花儿。“芳菲尽”自然就是什么花都没有了,似乎白居易的语气中藏着一丝丝遗憾的意味。

他游览的时间是农历四月(相当于现在的公历5月),此时已经是孟夏时节,气温上升很快,渐渐有了暑气。按理说,春花早已凋谢,大部分果儿还没成熟,到处都是密密匝匝的绿意浓荫。令人惊喜的是,白居易居然在山上看到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芳菲尽”与“始盛开”,虽然言语很直白,但形成了强烈对比,这份惊喜与意外,跨越千百年来到我们面前的时候,依旧浓烈如昨。

后两句是“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不难推测,白居易在登山之前,曾为留不住春光而埋怨和失望,这或许与他因被贬官心情不佳有关。可突然间,一片春景闯入眼帘,让他倍感惊异和欣喜。

在我国,自古以来人们习惯把桃花、荷花、菊花、梅花分别作为春、夏、秋、冬的象征。白居易看到一片桃花,就等于看到了春天——原来春天并没有远去,它只是从平地转到了深山。

这样,我们就会产生一个疑问:山上怎么会留住春天的脚步呢?其实不止我们怀疑,古人也有这样的疑问。比如,北宋博物学家沈括怀疑“芳菲尽”和“始盛开”自相矛盾,直到亲自在山中见此奇景才相信,并总结出著名的地理学论断:山的高度不同气候不同。具体来说,越是靠近地面的地方,气温越高;越是高处,像高楼、高塔、山顶,气温就会越低。

据科学家计算,在大气底层,我们每向上爬100米的高度,气温就会降低0.65℃,这一规律被称为“气温直减率”。大林寺在高达1300多米的地方,这样算下来,它那里的温度比山脚的温度要低约8℃。由于地势较高、气候寒冷,一般地方桃花在早春二月开放,四月凋谢,这里却到四月才盛开。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大林寺桃花》这首诗,大林寺声名远扬,许多人专程来这里观赏桃花。白居易当年赏花的地方,被人们称作“白司马花径”。后来。人们又开辟了一座花径公园,用以纪念诗人白居易。1961年,庐山开挖如琴湖,千年古刹大林寺隐没于湖中,从此消失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