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苏芬战争: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
再看苏芬战争: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
苏军(剧照)
1939年11月13日,经历8轮谈判,苏芬领土谈判仍无果而终。芬兰代表回国前,礼貌性地向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表示,希望以后继续会谈。莫洛托夫冷笑一声:我们文职官员对此已无能为力,现在轮到军方发言了。
苏联和芬兰之间本没有领土纠纷,为何会进行领土谈判?此事说来话长。
1932年1月,苏联与芬兰签订了《互不侵犯与和平解决争端的条约》,条约规定,双方保证互不侵犯现有边界,避免任何指向对方的侵略行动。
此后,两国关系谈不上多亲密,但也不坏。不久,希特勒上台,德国再度崛起,表现出强烈的战争欲望,欧洲局势日益紧张。德国的主义和苏联的主义水火不容,斯大林预测未来苏德之间必有一战,一直积极备战,对内大力发展重工业、扩充军备,对外谋求联合英法对付德国。然而苏联与英法互不信任,联合对付德国的想法落空,苏联转而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
斯大林明白,苏德条约只能延缓德国进攻苏联,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他又把注意力转向了苏联西部边境小国,企图把它们纳入苏联势力范围,形成一道缓冲地带,阻挡日后德国进攻苏联。斯大林划的这条缓冲地带,从北往南依次是芬兰、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东部、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
既然苏联已决定收拾这些国家,那么这些国家的外交立场其实已不重要——不管是亲德的,亲英法的,还是中立的,只要不受苏联控制,都是危险的。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后,苏联随即派出60万大军占了波兰东部。紧接着,苏联逼迫波罗的海三国签订条约,获得了在这三国驻军和建立军事基地的权利。解决波兰东部和波罗的海三国后,解决芬兰的谈判也进入了最后关头。
苏芬边界距离列宁格勒只有32公里,列宁格勒是十月革命的摇篮,也是苏联工业中心。苏联认为,一旦德国日后占领芬兰,列宁格勒就危险了。用赫鲁晓夫的话说:我们必须保证列宁格勒的安全,它处在芬兰边界大炮的射程之内,很容易遭受来自芬兰领土上炮火的轰击。
于是,本没有领土纠纷的苏联和芬兰,开始出现领土纠纷。斯大林给了芬兰两个选择:一是与苏联结盟,允许苏联在芬兰建立军事基地并驻军。二是租借芬兰的汉科半岛和芬兰湾的几个岛屿,允许苏联建立军事基地;交换领土——芬兰把卡累利阿地峡的一部分和斯列德尼半岛的一部分,共计2761平方公里的领土,割让给苏联,苏联则用列博拉和波罗斯湖地区5523平方公里的领土交换。
第一个选择,芬兰拒绝了,理由是这不符合芬兰的中立政策。第二个选择,双方谈判8次,苏联各种威逼利诱,芬兰拒不妥协。斯大林对芬兰代表说:我们无法移动列宁格勒,所以只能移动边界,如今两者间的距离只有32千米。我曾问过里宾特洛甫,德国为何入侵波兰,他的解释是,他们要让波兰边界离柏林更远些。斯大林还说:柏林和波兰之间的距离是200千米,我们要求芬兰边界到列宁格勒的距离为70千米。我们要的是2700平方千米,而愿意给你们的土地超过5500平方公里,还有哪个大国肯这么做呢?没有,只有我们才这样傻。
尽管斯大林亲自下场“苦口婆心”劝说,但芬兰依然没给面子。这面子没法给——芬兰花费巨大代价,在卡累利阿地峡建立了曼纳海姆防线,一旦交换领土,曼纳海姆防线就废了,而如果租借汉科半岛,整个芬兰湾甚至整个芬兰,都将置于苏军打击范围之内。谈判不欢而散,这才有了文章开头莫洛托夫威胁芬兰代表的那一幕。
既然嘴谈不拢,那就让机关枪去辩论吧。1939年11月下旬,莫洛托夫宣称苏军遭到了来自芬兰边境的炮击,导致4人死亡,13人受伤,要求驻守卡累利阿的芬兰军队后撤20-25千米。很老套的剧本——这起事件是苏军自导自演的,为了搞事,自己人都杀。芬兰否认炮击,建议先调查清楚,同时双方军队各自撤退25千米。苏联懒得理会,废约、断交、战争,一气呵成。
为了师出有名,宣传机构铺天盖地造势,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将从芬兰进攻苏联,芬兰已成为西方入侵苏联的基地,芬兰不断在边境挑衅,打死打伤苏联军人。还把芬兰领导班子称为“好战的坦纳-曼纳海姆帮”,把芬兰首相卡扬德尔称为“木偶”“无知的公鸡”“蠕动的草蛇”,总之各种丑化。苏联士兵被告知,此次战争的目的是:解放芬兰人民,保卫苏联安全。
苏军(剧照)
11月30日,苏联不宣而战,45万苏军向芬兰发动了进攻。此时,英法美的注意力都在德国身上,苏联想趁这些国家反应过来之前,迅速拿下芬兰,形成既成事实。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庞大苏军对芬兰军队拥有碾压性的优势,在苏联方面看来,芬兰军队不堪一击,苏军只要几天,最多十几天就可以结束战斗。
用赫鲁晓夫的话说:只要我们把嗓门稍微提高一些,芬兰人就会服从。如再不行的话,我们可以放一枪,芬兰人就会举手投降。用现在有些人的话说:1小时22分拿下赫尔辛基,伏罗希洛夫一战封神!然而,苏军这次碰到了硬钉子。芬兰军队依托曼纳海姆防线顽强抵抗,同时利用林海雪原的掩护,灵活出击。苏军陆军损失惨重,海军多艘舰艇被击沉,连主力舰只“十月革命”号也遭受重创。斯大林大发雷霆,指着伏罗希洛夫的鼻子骂他无能。伏罗希洛夫不肯背锅,大声怼道:所有这一切只能怪你自己!消灭我们老一辈红军的是你,我们最好的将军都是被你杀害的。
结果可想而知,伏罗希洛夫被免去了国防部长(国防人民委员)的职务。
苏芬战争在国际上引起了轩然大波。12月4日,国联要求苏联派代表来解决冲突,苏联拒绝,理由是苏联与芬兰之间没有发生战争——没有宣战,就不是战争,顶多算特别军事行动。12月14日,国联大会通过决议,谴责苏联为侵略者,并投票表决把苏联开除了国联,同时建议国联会员国和非会员国向芬兰提供援助。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投了弃权票。中国正面临日本侵略,理应共情芬兰,然而,苏联又是当时中国抗日的最大支持者。赞成就是得罪苏联,反对就是打自己的脸——以后谁还同情你的抗战?只能弃权。
芬兰士兵(剧照)
说完了国联,再说西方大国。苏芬谈判期间,芬兰曾请英、法、美等国主持公道,这些国家都明确表态支持芬兰抵制苏联的领土要求。这也是芬兰敢于在谈判中拒绝苏联的底气之一。战争爆发后,英、法、美还算仗义,纷纷向芬兰提供了援助。不过,当时英法已对德国宣战,双方在德法边境上部署重兵对峙(静坐战),这导致两国对芬兰的援助力度有限,武器数量少,且运输迟缓,难以满足芬兰的战争消耗。战争期间,芬兰从西方国家获得了600多门火炮、350架飞机、6000多挺机枪、10万支步枪、250万发炮弹、数十万颗地雷和水雷,以及其他军用物资。法国总理达拉第表示:仅给芬兰送战略物资是不够的,必须派军事力量去援助芬兰。英、法准备派一支15万人的远征军到芬兰助战,但芬兰担心把德国和整个北欧都卷进战争,没有同意,瑞典和挪威迫于德国威胁,拒绝英、法借道,此事不了了之。美国启动了经济制裁,冻结苏联在美国的资金,并对苏禁运飞机、航空燃油、关键原材料等战略物资,同时强烈谴责苏军轰炸芬兰平民。美国还向芬兰提供了3000万美元的贷款,不过贷款仅限于购买农产品和生活用品。以至于有议员讽刺道:勇敢的芬兰人不能买任何东西,除了粉扑和内裤。当芬兰人要军火,我们送给他们大豆;当芬兰人要炸药,我们送给他们茶叶;当芬兰人要大炮,我么送给他们扫帚。罗斯福也很为难,美国盛行孤立主义,民众不愿卷入欧洲的烂事中,国会不同意这些贷款用来买武器,理由是这会破坏中立法案。除了各国政府援助之外,还有来自世界各国的11500名志愿者开赴芬兰参加对苏作战。
西方世界向芬兰提供了各种道义上、武器上、经济上的支持,但这些支持无法逆转苏芬两国的实力差距——芬兰仅有400多万人口,十几万军队,而苏联有1.7亿人口,累计参战兵力超过100万。苏联在国际陷入了极其孤立的境地,但家大业大,皮粗血厚,不惧封锁与消耗,12个苏联士兵换1个芬兰士兵,它眼睛都不眨,反正动员兵不值钱。火力方面,苏联更是具有绝对优势。以强攻曼纳海姆防线为例,苏联集中了2800门火炮轰击芬兰军队阵地,一天之内倾泻了超过30万发炮弹,炮弹覆盖不到的地方,还是数百架轰炸机盘旋补刀。
虽然芬兰军队骁勇善战,伤亡远远小于苏联军队的伤亡,但还是挺不住了。芬兰指挥官曼纳海姆在战争快要结束时说,大约4个参加战斗的芬兰人中就有1个人受伤。由于德国的牵制以及美国的孤立主义,英法美的实际援助力度,远赶不上口头支持力度。人口太少,国力相差太大,加之外部支援不给力,导致芬兰经不住长期战争消耗,无法像中国抗战那样苦撑待变,最终只能求和。3月12日,芬兰被迫与苏联签订和约,满足了苏联的领土要求,为了这些土地,苏联付出了几十万人伤亡的代价。用一个苏联将军的话说:我们赢得了足够的土地去埋葬我们的死人。苏联本来还想推翻芬兰抵抗政府、扶持傀儡政府,考虑到芬兰的抵抗烈度以及英法施加的压力,最终放弃了这个打算。可见,敢于抵抗,对手也会高看你几分,不敢过分逼迫。
对苏联而言,苏芬战争不仅暴露了苏军拉垮的战力,还损害了苏联的名誉——以前总把自己说的那么高尚,什么革命、扶助弱小、解放被压迫民族,都是扯淡。很多左翼人士,通过这场战争对苏联祛魅了。1940年1月20日,苏芬战争激战正酣之时,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发表讲话,呼吁英法两国政府采取果断行动,不要理会挪威和瑞典的阻拦,直接派军队援助芬兰抗击苏联。丘吉尔说:如果自由之光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熄灭的话……那很可能预告黑暗时代的重新降临。这话是有问题的。预告黑暗时代降临的,不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熄灭的自由之火,而是日军侵占中国东北时大国的姑息养奸,是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时大国的事不关己,是德国重新武装时大国的无所作为,是慕尼黑会议上大国的自私短视。最终自由之火一盏盏熄灭,黑暗势力一步步逼近……
马克·吐温说:“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尽管苏芬战争中的具体情境不会完全复现,但人类行为、政治逻辑和权力博弈的模式,却可能以相似的形式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