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究竟触动了谁的利益?为什么慈禧太后先赞成后又反对变法
戊戌变法究竟触动了谁的利益?为什么慈禧太后先赞成后又反对变法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运动,其成败得失一直为后人所关注。其中,慈禧太后对变法态度的转变尤为引人瞩目:她为何从最初支持到最终镇压?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利益冲突和权力博弈等多个维度,深入分析这一历史之谜。
救亡图存
救亡图存是戊戌变法的主旨,也是当时满清权贵们的共同目标。虽然他们对普通百姓漠不关心,只顾自己享乐,但面对列强的侵略,满清统治者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皇帝仓皇逃往热河避暑山庄并在那里病逝。圆明园被焚毁,东北大片土地被沙俄侵占,满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慈禧太后开始掌权。为了维护统治,她在同治皇帝的支持下推行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主要集中在军事和科技领域,试图维持满蒙贵族对中国的控制。
然而,不改变政治体制,仅靠军事科技的发展难以维持统治。经过三十年的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中中国仍惨败于日本,这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也暴露了满清政府的腐朽无能。
对外战争屡战屡败,国内汉人团练势力崛起,满清统治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慈禧太后同意进行变法。光绪皇帝虽然是傀儡,但慈禧并不担心他会借此夺权。例如,《定国是诏》这样的重要改革文件,都是在慈禧批准后才得以颁布。
矛盾激化
慈禧太后原本以为温和的改革可以维持满清贵族的统治,但没想到却遭到了满清贵族官僚集团的强烈反对。此时的满清贵族,尤其是八旗权贵,大多是一群不学无术之辈,他们只看到改革可能损害自己的利益,而看不到改革背后的本质目的。
比如鼓励民营经济的政策,满清贵族担心这会培养出一批汉人资本家来反对他们。彻底废除八旗兵的提议更是触碰了他们的核心利益。虽然八旗兵早已成为废物,但满清贵族视其为自留地,认为新军都是汉人的军队,废除八旗兵无异于自掘坟墓。
改革开始后,满清贵族的反对日益激烈,满汉矛盾、保守派与改革派的矛盾逐渐激化。在这种情况下,慈禧太后不得不考虑废除变法。
慈禧权力受到影响
如果仅仅是满清贵族的反对,慈禧太后或许只会废除变法,但不至于采取如此激烈的手段。真正让慈禧大怒的是光绪皇帝试图通过变法夺权。
过去,保守派围绕在慈禧周围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成为她最坚实的政治支柱。光绪希望通过变法拉拢革新派人士,组建自己的政治势力,以达到亲政的目的。
例如,改革中提出的皇帝亲自统帅陆海军、改年号为维新等措施,本质上都是为了夺权。慈禧虽然一开始清楚光绪的目的,但只想要改革,不愿影响自己的权力。在保守派的反对下,她果断选择了废除变法。
废除变法后,光绪感到极大的危险,认为慈禧要置他于死地,于是策划武装政变。谭嗣同冒险联络袁世凯,但袁世凯因实力不足而背叛,戊戌变法最终失败。
变法失败的根源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满清政府就在外界逼迫下进行了各种改革尝试,但这些改革注定失败,因为满清权贵不愿削弱手中的权力。任何改革都意味着利益和权力的重新分配,旧有利益集团必然受到冲击。满清权贵认为自己是中国的统治者,即使中国沦为殖民地,他们仍能继续享乐,因此缺乏改革动力。
戊戌变法的失败让原本抱有希望的汉人士大夫对满清彻底失望,改革之路就此终结,暴力革命的时代即将到来。正如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在挽联中所言,戊戌变法的失败是满清最后一次机会,既然满清权贵不愿体面地改革,那就让革命军来帮助他们体面地结束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