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科学家王徵: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
明朝科学家王徵: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
王徵(1571-1644)是明朝著名的科学家,被誉为“南徐(光启)北王”。他不仅在机械制造和数学领域有卓越成就,还积极传播西方科学知识,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徵,字良甫,号葵心,又号了一道人,了一子、支离叟,是明朝西安府泾阳县鲁桥镇温丰乡盈村里尖担堡人。他曾在天启、崇祯年间担任直隶广平府推官、南直隶扬州府推官及山东按察司佥事等职。从政后,他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并教授乡里西方学术,是最早的陕籍天主教徒之一。
人物生平
王徵的父亲是一位擅长数学的私塾先生,舅父则通晓兵法,善于制造器械,这对王徵后来热衷于西方科学技术的学习和发明创造产生了直接影响。
王徵自幼在外祖父家生活,七岁起就住读在外家。万历十三年(1585年),年仅十五岁的王徵娶了舅母尚氏的侄女为妻。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他中举。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十月,庞廸我刊行《七克》一书,王徵读后深受感动,甚至将此书置于床头反复阅读。四十四年(1616年),王徵赴京会试落第,但在此期间结识了庞廸我,开始学习天主教“畏天爱人”之理,教名为斐理伯。
天启二年(1622年),王徵登三甲进士,时年五十二岁。由于他已受洗奉教,中进士后立即致书家人,告诫他们不要为他娶妾。然而,在家人恳求下,他于天启三年(1623年)秘密娶了年仅十五岁的申氏为妾。这一行为在天主教中被视为重罪,王徵为此深感愧疚,多次请求神父为其解罪,但均未获准。最终,他决定立意嫁妾以赎罪,但申氏誓死不愿改嫁,此事才作罢。
崇祯元年(1628年)九月,王徵之父病逝。次年,他请同年好友郑鄤为其父母撰墓志铭,并过继大弟徽之次子永春为嗣。稍后又过继季弟彻之三子永顺为嗣。
崇祯四年(1631年)二月,王徵在登莱巡抚孙元化的荐举下获授辽海监军道,协助孙氏练兵。然而,孔有德率部叛变,孙元化和王徵等人被叛军所掳。后经友人来于廷的营救,王徵得以释放。赦归后,王徵因流寇猖獗,募乡兵自卫,并对天主教的信仰益发虔诚,四处募款营建景天阁。
崇祯九年(1636年)十二月,年已六十六岁的王徵公开发表《祈请解罪启稿》,承认自己违反教规,并立誓从此将申氏视如宾友,断色以求解罪。
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月,李自成攻陷西安,王徵听闻李自成欲其出来做官,于是先自题墓石,并书“精白一心事上帝,全忠全孝更无疑”等字付其子永春。后李自成使者至,王徵欲自杀,经永春哀求,使者系永春回见自成。王徵谓其子曰:“儿代我死,死孝;我矢自死,死忠。虽不能不痛惜,儿愿以忠孝死,甘如饴也!”遂从此绝粒不食,七日后于十七年三月初四日卒。
科学成就
王徵早年喜爱古器和机械,出仕前研制过水力、风力和载重机械,并写成《新制诸器图说》。后与瑞士传教士邓玉函一起编译《远西奇器图说》,于天启七年(1627年)出版。该书主要叙述西方古代和文艺复兴时期静力学知识,包括地心说、重心及其求解、求水体积、浮体体积、比重、简单机械及其联合使用等。《远西奇器图说》是中国第一本有关西方力学的编译著作,王徵因此被誉为“南徐(光启)北王”,对传播西方科学、促进文化交流卓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