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名君郭威、柴荣:从邺都走向辉煌
五代名君郭威、柴荣:从邺都走向辉煌
五代时期,邺都(今河北大名县东北)作为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陪都,见证了两位杰出皇帝的崛起——郭威和柴荣。这两位皇帝不仅在军事上建立了赫赫战功,更在政治、经济领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为后周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郭威:从孤儿到开国皇帝
郭威(904.9~954.2),字文仲,邢州尧山汪家庄(今河北隆尧县郭园村)人,是五代后周王朝的建立者。因脖子上刺有一只飞雀的刺青,人们又称他为郭雀儿。
郭威出生后不久,父亲郭简就被幽州节度使刘仁恭所杀。3岁时母亲王氏辞世,成为孤儿的他先后由姨母韩氏、太原人常思和潞州人常氏抚养长大。18岁时,郭威应招成为李继韬的亲兵,后来又加入李存勖的禁卫军。
后唐同光四年(926年),时任鸿沟邮舍队长的郭威,在旅店偶遇同乡柴守玉,两人一见钟情结为夫妻。柴守玉拿出自己存有的500万缗钱,助郭威“得为军司”。之后,郭威在柴守玉的叮咛下,认真阅读《阃外春秋》,对历史上的存亡治乱之事,治国用兵之道悉心研讨,因而略通兵法,见识大增,政治逐渐成熟,处事不再卤莽,作战英勇而不断得到提拔升迁。
后来郭威一直跟随后唐、后晋大将刘知远南征北战,不论刘知远调任何处,他都跟随左右而成心腹。刘知远建立后汉后,郭威升擢为枢密副使、检校司徒,成为统帅大军的将领。刘知远病逝后刘承祐继位,郭威被任命为枢密使,掌管全国的兵权。后汉隐帝乾祐三年(950年)四月,河北边境州郡奏报契丹引兵入寇,要求朝廷派兵防御。为此,郭威被任命为军事重镇邺都留守(为陪都常设的最高行政长官)、天雄军节度使兼枢密使,节制河北诸州郡兵马,担负镇守河北、防御契丹的重任。郭威到邺都后,加强城防,固守城池,积极备战防御契丹,“以河北困弊,戒边将谨守疆场,严守备,无得出侵掠,契丹入寇,则坚壁清野以待之。”使得契丹在郭威镇守邺都期间,未敢再向后汉发动大的侵略战争。
不料后汉隐帝与亲信李业密谋,诏令邺都行营马军都指挥使郭崇威(后改名郭崇)诛杀郭威、王峻等人,企图一举铲除前朝权臣势力。郭威得知后便以“清君侧”、诛杀奸臣为名,留柴荣镇守邺都,于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十四日,亲帅大军从邺都杀向东京开封。混乱中后汉隐帝刘承祐被杀,郭威以“监国”的名义,总揽了朝政大权。次年正月初五,郭威受后汉禅让即皇帝位,是为周太祖。他自认为是周朝虢叔的后裔,所以定国号为周,史称后周,改年号为广顺元年(951年),定都开封。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十七日(2月22日),郭威因病驾崩,终年51岁,谥号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庙号太祖,葬于嵩陵(今河南新郑市郭店镇周庄村南约500米处)。
郭威在位虽然只有短短三年时间,但由于他出身贫寒,深知民间疾苦,因而即位后就努力革除唐末以来的积弊。他首先从减轻百姓的负担着手,罢除不合理的牛租,撤消营田务,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其间,有人建议将一些好的营田卖掉,国库能得到数十万缗钱,郭威却说:“让百姓得利,就像国家得利一样,朕要这些钱干什么?”此外他还下诏,命令各地官吏不得以任何借口来加收百姓赋税,原来普遍存在的正税以外的杂税一律废除,因而深得民心。郭威还下诏废止了后晋、后汉一些极残忍的刑法,对累朝极为严酷的盐、酒、皮革的禁令稍予放宽,奖励生产,打击寺院经济势力等。他留心治国之道,专门前往曲阜拜谒孔庙、孔子墓,并下令修缮孔庙,禁止在孔林打柴毁林;造访孔子后裔,提拔其为官,表示要尊崇圣人,以儒教治天下,为周王朝治国奠定了思想基础。他重用有才德的魏仁浦、王溥、范质、李谷等文臣,诚恳地说:“朕生长于军旅之中,没有从师学习过,不精通治国安邦的大计,文武官员有利国利民良策的就直接上书言事,千万不要只写一些粉饰太平的无用话。”决意改变后梁以来军人政权的丑恶形象。他面对当时的骄兵悍将和败坏的吏风,首先从中央抓起。宰相王峻专横跋扈,居功骄矜,把持朝政,排斥异己,进逼天子,他果断将其贬为商州(治今陕西商洛市商州区)司马,不久病死于贬所。对于敢于反叛的藩镇则采取坚决镇压的措施,限制藩镇对州县的权力,实行民政、军事分工管理。为了改变吏风,他对贪浊的官吏实行严厉惩治的政策,处死了一批贪赃枉法、残酷暴虐的地方官员,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当时的吏风。他崇尚节俭,仁爱百姓,曾对宰相王峻说:“朕出身微寒,尝尽人间疾苦,也经历了国与家的灾难,如今当了皇帝,怎么能自己养尊处优而让天下百姓吃苦呢!自己身先士卒带头俭省,杜绝前朝以来的腐败风气,下诏禁止各地进奉美食珍宝,并让人把宫中数十件珠宝玉器当众砸碎,说:“当帝王的,哪里用得着这些东西?并告诫左右的人,从今以后珍贵华丽、赏心悦目的物品,不得进入宫廷。他主张薄葬,对当时误世害民的厚葬之风深恶痛绝。所以,郭威即位后虽按前朝惯例,追尊其四代先祖为皇帝和皇后,但只有陵号,皆无陵所。他在临终前多次遗命:“我死后,只用纸衣装殓,用瓦棺作椁就行;迅速安葬,不要久留宫中;墓穴中不要用石头,拿砖代替;工匠役徒都由官府出钱雇佣,不要麻烦百姓;不要修建地下宫室,不要设置守陵宫人,不要造石羊、石虎、石人、石马,只刻一块石碑立在陵前,写上:‘周天子平生好俭约,遗令用纸衣、瓦棺,嗣天子不敢违也。’”故后人称他为“最节俭的皇帝”。
经郭威的精心治理,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显露出国富民强的迹象,不仅使唐末以来长期战乱的局面开始转向统一,而且使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渐渐趋向好转,为后来周世宗柴荣继续他的未竟事业和北宋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宋代著名史学家薛居正在对郭威的评价时说:“期月而弊政皆除,逾岁而群情大服。”因此,后周太祖郭威是五代时发迹于邺都一位比较有作为的创业皇帝。
柴荣:从商人到明君
柴荣(921.10.27~959.7.27),邢州尧山柴家庄(今河北隆尧县山口镇山南村)人,祖父柴玭(世人称柴翁)、父柴守礼是当地富豪。家道中落后,年仅7岁的柴荣便前去投奔嫁给郭威的姑母柴守玉。柴荣生性谨厚,懂事、听话、勤快,到了郭家后一边阅读史书、学习骑射、武艺;一边帮助郭威处理一些家中的事务,所以深受郭威的喜爱。不久郭威便收柴荣为义子,改姓为郭,又名郭荣,直到继位皇帝后方才复为柴姓。
当时郭威家境也不富裕,柴荣为了家计,于16岁那年便与商人颉跌氏一起到江陵(今湖北荆州市一带)做贩茶的生意。五代时期,中原一带战争不断,朝廷像走马灯似的不停的换,导致中原地区物资稀缺,价格飞涨,人们有钱也买不到东西。柴荣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权衡再三决定做贩茶的生意。当时从中原到江陵的路不仅遥远而且不太平,兵荒马乱,盗匪不断,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柴荣抱着“好男儿志在四方,既要建功立业,又何惧江湖险恶”的思想,决心“富贵险中求”。他与颉跌氏结伴南下,把北方的邢窑瓷器卖到南方的江陵,然后又从江陵购买一批茶叶卖到中原大都市---邺都(原魏州),来回贩运物资,从中赚取差价,为郭威家赚取了不少钱财,柴荣也因此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商人。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柴荣,更使他有机会深入社会下层,深知民间疾苦和地方利弊,这对他日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天福十二年(947年)七月,柴荣27岁那年,郭威出任枢密副使、检校司徒,成为后汉重臣,柴荣因此也被任命为左监门卫将军,弃商从政,步入了政坛。后汉乾祐三年(950年)四月,郭威出任枢密使、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镇守邺都,柴荣也升为天雄军牙内都指挥使,领贵州刺史(治今广西贵港市)、检校右仆射的头衔,协助郭威掌管邺都的军务政事,成为郭威的得力助手。十一月,郭威留居东京开封的妻子张氏(郭威的结发之妻柴守玉已于后晋天福二年[937年]病逝)和两个儿子郭侗、郭信,一个女儿乐安公主;柴荣的妻子刘氏、长子柴宗谊和次子柴宗诚等亲属全被汉隐帝刘承佑诛杀,郭威愤而起兵,从邺都亲帅大军以“清君侧”为名杀向东京。郭威临走前特地把镇守邺都的重任交给了柴荣,让他全面主持邺都事务。五代时期,邺都是中原军事重镇,与契丹的幽州(治今北京市)遥相对峙,屏蔽着京都开封,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再加上邺都是郭威的发迹之地,是他的大后方,柴荣主政邺都期间,以“稳定民心,安抚百姓,一如既往,发展生产”为指导思想,确保了郭威军事大后方的稳定,使郭威在进军东京,登上帝位期间没了后顾之忧。广顺元年(951年)正月后周建立,柴荣旋以皇子的身份拜澶州(治今河南濮阳)刺史、检校太保,封太原郡侯。广顺二年(952年),升任检校太傅、同平章事;广顺三年(953年),迁开封府尹,赐功德使,加封晋王;显德元年(954年),加开封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兼侍中,判内外兵马事,从而控制了全国的最高军事指挥权。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周太祖驾崩,晋王柴荣按遗命在柩前即皇帝位,是为周世宗。
柴荣继位后,便立下了“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伟目标和长远构想。他体察民情,励精图治,改革内政,整顿军事,奖励生产,如:鼓励开垦荒田,减轻赋税,保护民生,并严惩贪官污吏;兴修水利,堵黄河决口,修固黄河大堤,疏通汴河、五丈河、蔡河,恢复了以开封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使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开始复苏;限制僧尼,废寺院,销毁佛像,先后共废寺院30336所,仅保留寺院2694所,还俗僧尼61200人,增强了后周的国力,发展了经济;裁撤冗军,加强中央禁军的力量。此外,周世宗还注意纳谏,留心政事,力图统一全国,先后击败了北汉的入侵,攻取了后蜀的秦(治今甘肃秦安北)、凤(治今陕西凤县东)、成(治今甘肃成县)、阶(治今甘肃武都东)陇西四州,取得南唐的江北淮南14州60县和契丹的瀛(治今河北河间)、莫(治今河北任丘北)、易(治今河北易县)3州及瓦桥(在今河北雄县)、益津(在今河北霸州),淤口(在今河北霸州东信安镇)3关,共计17县之地,基本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混乱局面,为后来北宋的统一事业奠定了基础。显德六年(959年)五月,柴荣在商议取幽州时病倒,不久去世,年仅39岁,葬于河南新郑市郭店乡陵上村西北60米处,陵曰庆陵,庙号世宗,谥曰睿武孝文皇帝。柴荣是五代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一个大有所作为的君主,可惜仅仅在位6年,便英年早逝。为此,后人一致评说发迹于邺都的周世宗柴荣是“五代第一明君”。
郭威与柴荣的历史贡献
雄才大略的后周太祖郭威、后周世宗柴荣,先后发迹于邺都,父子联手在五代十国割据纷争时期,励精图治,倡俭朴,反奢华,进行经济和政治改革,使后周国力日益得到了增强,书写了五代历史最辉煌的一页,也因此他们受到了后人的极力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