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汇总41种法定传染病潜伏期!快收藏!
一次性汇总41种法定传染病潜伏期!快收藏!
在疾病防控工作中,了解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至关重要。从病原体侵入人体到开始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间,对于判断疫情发展、制定防控措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一次性汇总了41种法定传染病的潜伏期,帮助读者快速掌握相关知识。
潜伏期的概念理解
第一,潜伏期是什么?
是指从病原体侵入人体到开始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
第二,潜伏期的本质是什么?
就是病原体在体内定位、繁殖和转移、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从而导致临床症状出现的过程。
第三,潜伏期的长短由什么决定?
潜伏期的长短是由病原体的种类、数量、毒力和人体免疫力的强弱决定的。
潜伏期短的仅几个小时,如细菌性食物中毒;多数是在几天之内,如白喉、猩红热;有的好几个月,如狂犬病;有的好几年,如艾滋病。
常见传染病潜伏期
一、甲类传染病(2种)
- 鼠疫:
- 腺鼠疫:2~5天
- 原发性肺鼠疫:数小时
3天,曾接受预防接种者可长达912天。
- 霍乱:数小时
5天,多为13天。
二、乙类传染病(28种)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管): 1
16天,常见为35天。艾滋病:平均8~9年,可短至数月,长达15年。
病毒性肝炎:
- 甲肝:粪口途径传播,2周~6周,平均4周。
- 乙肝:母婴或血液体液传播,1~6个月,平均3个月。
- 丙肝:肠道外途径(输血、血制品、注射、针刺、器官移植、密切接触、性传播、母婴),2周~6个月,平均40天。
- 丁肝:母婴或血液体液传播,4周~20周。
- 戊肝:粪口途径传播,2周~9周,平均6周。
脊髓灰质炎:粪口途径传播,5
35天,一般912天。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染源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家禽,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分泌物排泄物感染,一般7天以内,通常2~4天。
麻疹:呼吸道飞沫传播,6
21天,平均10天左右,接种过麻疹疫苗可延长至34周。流行性出血热:我国以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经呼吸道、消化道、接触、垂直、虫媒等方式传播,4
46天,一般714天,以2周多见。狂犬病:带狂犬病毒的动物是本病传染源,主要通过咬伤传播,大多数在3个月内发病,潜伏期可长达10年以上。
流行性乙型脑炎: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猪是主要传染源,蚊(库蚊、伊蚊、按蚊)是传播媒介,4
21天,一般为1014天。登革热: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3~14天,平均为7天。
炭疽: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染源主要为患病的食草动物,如牛马羊等。
- 皮肤炭疽:直接或间接接触引起,一般为1~5天,短至几小时,长至2周左右。
- 肺炭疽(甲管):吸入传播引起,几小时以内。
- 肠炭疽:消化道传播引起,几小时以内。
-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 细菌性痢疾:志贺菌引起,粪口途径传播,潜伏期一般为1~4天,短者数小时,缠者达7天。
- 阿米巴性痢疾:阿米巴原虫引起,经口感染是主要传播途径。潜伏期一般为3周,也可以短至数天或长达年余。
肺结核:潜伏期波动范围较大,数月至数年不等。
伤寒和副伤寒:
- 伤寒:粪口途径传播,波动范围为3
60天,通常为714天。 - 副伤寒甲乙:2
15天,一般为810天。 - 副伤寒丙:2
15天,一般为13天。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呼吸道飞沫传播,潜伏期一般为1~2天,最短1天,最长7天。
百日咳:呼吸道飞沫传播,潜伏期2
21天,平均710天。白喉: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食物、玩具或物品传播,潜伏期1
7天,多为24天。新生儿破伤风:潜伏期2
14天,多为47天。猩红热: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潜伏期1
7天,一般为23天。布鲁氏菌病: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染源为羊、牛、猪等,经皮肤及黏膜接触传染,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染。潜伏期一般为1~3周,平均2周,也可以长至数月甚至1年以上。
淋病:淋病奈瑟菌引起的以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感染为主要表现的性传播疾病。潜伏期2
10天,一般为35天。梅毒:病原为梅毒螺旋体,获得性梅毒潜伏期一般为9~90天。
钩端螺旋体病:急性动物源性传染病,病原为致病性钩端螺旋体,鼠类和猪是主要的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为直接接触传播,其次为消化道传播。潜伏期多为7~14天,可长至28天,短至2天。
血吸虫病:人兽共患病,传染源为患者和保虫宿主(牛、猪、犬等),造成传播的3个条件为带虫卵的粪便入水,钉螺的存在和滋生、以及人畜接触疫水。80%的患者潜伏期为30~60天,平均为40天。
疟疾:传染源为疟疾患者和带疟原虫者,传播媒介为雌性按蚊,经叮咬传播。
- 间日疟:13~15天
- 卵形疟:13~15天
- 三日疟:24~30天
- 恶性疟:7~12天
人感染H7N9禽流感:由H7N9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为感染的禽类(鸡鸭鹅等),人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暴露于感染的家禽或被病毒污染的环境而感染,目前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潜伏期一般为7天以内,可别病例可达2周。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潜伏期多为 2~4 天。
猴痘:潜伏期5
21天,多为613天
三、丙类传染病(11种)
流行感冒性(含甲型H1N1流感): 潜伏期1~3天,对算为数小时,最长可达4日。
流行性腮腺炎: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早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90%病例为1-15岁少年儿童,易在幼儿和小学生中流行(5-9岁),潜伏期为8~30天,平均18天。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疫情的急性传染病,最常见病原体为Cox A16 和 EV71,传染源为患者和隐形感染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其次经呼吸道飞沫核密切接触传播。潜伏期多为2
10天,平均为35天。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感染风疹病毒后潜伏期一般为14~21天。风疹最大的危害就是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即孕早期妇女感染,病毒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影响胎儿发育,可能会导致流产、死胎或新生儿出生缺陷。
为有效预防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建议对风疹缺乏免疫力(风疹病毒IgG抗体阴性)的育龄女性,备孕前可在医生指导下自费接种含风疹成分疫苗。由于该类疫苗为减毒活疫苗,接种后3个月内应避免怀孕。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肠道病毒70型(EV70)和柯萨奇病毒A组24型变种(CA24v)是主要病原体。该病潜伏期一般为12-48小时,最长可达6天。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粘膜和周围神经。其通过皮肤密切接触和呼吸道飞沫传播,传染源主要是未经治疗的多菌型麻风病患者。潜伏期为2~5年,最长潜伏期可达10年。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 流行性斑疹伤寒:病原为普氏立克次体,患者是唯一传染源,人虱是传播媒介,潜伏期5
23天,平均1014天。 - 地方性斑疹伤寒:病原为莫氏立克次体,家鼠为主要传染源,通过数蚤叮咬传播,潜伏期1~2周。
黑热病:是病原为杜氏利士曼原虫,慢性地方性传染病,患者和病犬是主要传染源,潜伏期10天
9年,平均25个月。包虫病:由棘球绦虫的蚴虫感染所致的寄生虫病。犬是主要传染源,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潜伏期为10~20年或更长。
丝虫病:由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组织、皮下组织引起的寄生虫病,可寄生于人体的丝虫有班氏丝虫有8种,2008年我国宣布消除丝虫病。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班氏及马来丝虫病的潜伏期为4个月~1年不等。
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由于感染微生物不同,潜伏期也不尽相同,大多在1-3天。以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为例,潜伏期多在24-48小时,最短12小时,最长72小时,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潜伏期则在24-48小时。
本文原文来自CDC信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