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高血压的人出现8种情况,必须马上住院,否则生命可能有危险
有高血压的人出现8种情况,必须马上住院,否则生命可能有危险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长期患病可能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其中,高血压急症是一种需要立即治疗的严重状况,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危及生命。本文将详细介绍高血压急症的症状、原因以及应对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高血压是一种很常见的慢性病,会影响心、脑、肾等多个靶器官。患病时间长了,会逐渐出现一些慢性并发症,比如肾性高血压等;血压突然飙升时,也会出现急性并发症,需要立即治疗,比如大家熟知的“脑溢血”(脑出血或出血性卒中,是中风的一种)。
在过去20年中,欧美国家每200例急诊就诊患者中,就有1例疑似高血压急症;在中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也就是每4个成年人里就有1个高血压患者(预计2.7亿人),其中1%-2%的患者可发生高血压急症。
一旦发生高血压急症,急性期病死率高达69%。即使当时抢救过来了,发病后90天内还有11%的病死率和再住院率,其中约1/4的患者会反复出现血压突然和明显的升高;部分严重的患者在12个月内仍有50%的病死率。
今天健康榨知机就来讲讲,高血压患者要留意哪些危险的急症↓↓
什么是高血压急症?
高血压急症是一组以急性血压升高、伴有靶器官损伤,或原有功能受损进行性加重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在医院急诊科,高血压急症是很常见的一类急危重症,必须立即治疗。由于病因复杂、变化多端,救治难度也非常大。
图片来源:123RF
为什么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血压会急剧升高呢?
主要诱因包括应激因素(严重精神创伤、情绪过于激动等)、神经反射异常、内分泌激素水平异常等,在这些诱因的作用下,交感神经张力亢进和缩血管活性物质(如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等)激活并释放增加,导致短期内血压迅速飙升。
那么血压高到什么程度,才算是高血压急症呢?
以往都是用“达到特定的血压阈值”来定义的,但在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的定义中,高血压急症是指血压突然、快速升高及所导致的调节机制失常,这样描述更加准确。而且,不能只看血压有多高,而是要看血压升高的幅度有大、速度有多快,靶器官损伤程度有多严重,这些才是决定患者预后的关键。
不过要注意的是,如果收缩压≥220 mmHg和(或)舒张压≥140 mmHg,那么无论是不是有症状,都应视为高血压急症。
另外,如果某些患者之前由于血压增高已经造成了相应的靶器官损伤,而没有接受系统的降压或器官保护治疗;或是平时没做好充分的降压治疗,到医院时血压虽然没有明显升高,但已经并发了急性肺水肿、主动脉夹层、心肌梗死或急性中风,也应该被视为高血压急症。
图片来源:123RF
高血压急症常见的症状包括:
- 短时间内血压急剧升高;
- 出现明显的头痛、头晕、眩晕、烦躁;
- 视物模糊与视力障碍;
- 胸痛、心悸、呼吸困难。
此外还可能出现一些不典型的临床表现,如胃肠道症状(腹痛、恶心、厌食等)等。另外,也有一些非靶器官损伤的症状,比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指出,高血压急症的治疗原则是:
- 对存在血压显著升高(收缩压>180 mmHg 和/或舒张压>120mmHg)的高血压患者,建议尽快评估是否存在新出现的、进行性加重的靶器官功能损害。
- 对合并新出现的、进行性加重的靶器官损害的高血压患者,建议收入急诊抢救室或监护室治疗,并持续监测血压与靶器官损害状况,同时给予静脉降压药物治疗。
- 高血压急症的急性期降压原则:建议在保证充分器官灌注的前提下,分阶段将血压降至相对安全的范围;降压幅度和速度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个体化制定和调整。
下面就按照影响心脏、大脑和全身的顺序,对各种高血压急症的主要症状和治疗分别进行介绍。
影响心脏和动脉的高血压急症
1. 急性冠脉综合征
也就是心肌梗死,患者常表现为急性胸痛、胸闷、放射性肩背痛、咽部紧缩感、烦躁、大汗、心悸,心电图有缺血表现。
图片来源:123RF
由于此时心肌缺血了,所以不能让持续泵血的心脏“太累”,不然氧气和养料都不够用。所以这类患者要严格控制血压和心率,这样才能降低心脏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建议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但维持舒张压>60 mmHg。
常用药物方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地尔硫卓。
其中,硝酸酯类是这类急症的首选扩血管药物。如果不存在急性左心衰,建议硝酸酯类和β受体阻滞剂联用。如果联用后血压仍难以控制,可选用乌拉地尔,也可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及利尿剂。
2. 急性心力衰竭
患者往往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咳粉红泡沫痰、肺部啰音、心脏扩大、心率增快、心律就像飞奔的马蹄一样(“奔马律”)等。
这类心衰往往是充血性急性左心衰,并伴有肺水肿。大部分患者的血压是升高的(收缩压>140 mmHg),但也有部分患者血压正常或降低。
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关键同样是让心脏“别太累”,要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减轻心脏负担,主要治疗方法是静脉注射襻利尿剂和血管扩张药。当急性心力衰竭合并血压升高时,应尽快降压(初始1小时内,平均动脉压的降幅不超过治疗前水平的25%),把收缩压降到140 mmHg以下,但不能低于120/70 mmHg。
常用药物方案:扩血管药物如硝酸酯类、硝普钠、乌拉地尔,并联合ACEI/ARB 等药物。
严重的心衰发作合并血压升高时,建议使用硝普钠扩张血管。如果硝普钠有禁忌,可以选择乌拉地尔。
3.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是直接从心脏发出的、特别粗大的一条动脉,负责把血液送向全身。而主动脉夹层,简单说就是主动脉血管内膜“穿了个洞”,但中膜还是完好的,于是形成了一个“夹层”,血不停往夹层里冲,把血管壁撑开了。
当血管膜膨胀到极限时,就像一张纸,到时哪怕是打个喷嚏、用力大小便,血管都会破裂。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
图片来源:123RF
在中国,这个病主要由高血压引起,每年冬春季高发。尤其是得了高血压不吃药、血压没控制好、有抽烟喝酒的习惯、50岁左右的男性,更容易得这个病。
患者往往会有持续难忍的撕裂样胸背或腹部剧痛(根据波及血管的范围不同,疼痛表现也有明显差异)。如果此时给左右臂分别量血压,双侧测量值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治疗时,在不影响组织灌注的情况下,要快速把血压和心率降到尽可能低的水平,不然夹层部位的血管壁在高压、急速的血流冲击下,随时可能发生破裂,危及生命。建议收缩压至少降低到120 mmHg以下,心率降到50~60次/分。
常用药物方案:首选β受体阻滞剂,并联合硝普钠、尼卡地平、乌拉地尔等药物。
影响大脑的高血压急症
1. 急性中风
(1)急性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又叫脑梗或脑梗死,临床表现为失语(说话含糊不清)、面舌瘫(口眼歪斜)、一侧身体感觉障碍、肢体瘫痪(偏瘫)、意识模糊或昏迷、癫痫样发作等。
图片来源:123RF
缺血性中风是因为大脑局部血管缺血了,所以血压不需要降得太低,不然脑供血就更差了。一般情况下,对于24小时内血压升高的缺血性中风患者,降压都是要谨慎的。
但对于血压持续升高、收缩压>220 mmHg或舒张压>120 mmHg,或伴有其他高血压急症,或需要溶栓治疗伴有血压>180/110 mmHg的患者,也可进行降压治疗,但降低后的收缩压不能低于160mmHg,1小时内平均动脉压降幅不超过15%。急性缺血性中风准备溶栓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80/110 mmHg。
常用药物方案:拉贝洛尔、尼卡地平,必要时可选用硝普钠。
(2)急性脑出血
患者往往表现为头痛、喷射样呕吐,此外和脑梗一样,也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偏瘫、失语,可进行性加重。
治疗时,要积极使用静脉降压药物降低血压,这样才能减少出血,避免风险进一步加重。脑出血患者血压升高时,在没有明显禁忌证情况下,建议把收缩压维持在130~180 mmHg。
常用药物方案:拉贝洛尔、尼卡地平、乌拉地尔。如果脑出血的量比较大、占位效应明显(在大脑里占了很大一块地方),还需要用甘露醇等脱水治疗。
(3)蛛网膜下腔出血
患者往往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背部痛,和中风一样,也有意识障碍、抽搐、偏瘫、失语,还有脑膜受刺激的症状。
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外伤性和非外伤性,而非外伤导致的出血,主要原因就是动脉瘤破裂。
动脉瘤需要手术治疗,在治疗前也要控制血压,减少出血加重的风险,但要避免血压过低影响脑灌注。一般建议血压维持在基础血压以上20%。动脉瘤手术之后,收缩压可以维持在140~160 mmHg。
常用药物方案:尼卡地平、乌拉地尔、尼莫地平。
2. 高血压脑病
高血压脑病是指血压快速、明显升高,并伴有以下一种或多种症状:癫痫发作、嗜睡、昏迷和皮质盲(一种中枢性视功能障碍,症状表现为双眼视觉完全丧失、可有偏瘫)等。
高血压脑病,要采取控制性降压的策略,避免血压下降过快导致脑灌注不足。建议在第1个小时内立即把平均动脉压降低20%~25%,等病情平稳后逐渐降到正常水平。
常用药物方案:拉贝洛尔、尼卡地平、硝普钠,可以联合使用脱水降颅压药物甘露醇、利尿剂等。
影响全身(包括肾脏)的高血压急症
恶性高血压是指血压明显升高(往往>200/120 mmHg),同时可伴有显著的视网膜病变(双侧火焰状出血、棉絮斑或视乳头水肿)。
研究显示,如果不治疗,这类患者的生存期非常有限——所以才叫“恶性高血压”,因为它真的非常凶险。
恶性高血压的病理特征是全身微循环(微血管)损伤,可同时存在急性肾衰竭和(或)血栓性微血管病,在肾脏和脑急性微血管损伤的患者中可能不会同时存在视网膜病变。
对于这类患者,降压速度不宜过快,建议在几小时内平均动脉压降低20%~25%,等病情稳定后再逐渐降到正常。
常用药物方案:拉贝洛尔、尼卡地平、乌拉地尔。
图片来源:123RF
除了上面这些情况,高血压急症还包括在孕妇中发生的子痫前期和子痫(表现为从妊娠20周到分娩第一周期间出现血压高、蛋白尿、水肿,可伴神经系统症状如抽搐、昏迷等);还有嗜铬细胞瘤危象等。由于比较少见,本文不再展开。
最后提醒大家,高血压患者一定要正确监测血压、遵医嘱服药,保持血压稳定,做好日常生活的管理、避开危险因素,同时预防并及时治疗靶器官损害,这样才能降低高血压急性和慢性并发症的风险。
如果自己或身边的人在家中测量血压时,发现读数非常高、但没有任何症状,请先放松几分钟,然后再次测量。如果血压仍然很高,请去医院就诊。
如果血压非常高(>180/120 mmHg)的同时 ,还出现了上文提到的高血压急症症状,尤其是有胸痛、呼吸急促或中风的典型症状时,请及时拨打急救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