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中的「浪人」到底是什么人?他与「武士」「忍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日语中的「浪人」到底是什么人?他与「武士」「忍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浪人"是日语中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词汇,它不仅承载着日本武士道文化的独特印记,更在现代社会中衍生出新的含义。本文将为您揭示"浪人"的前世今生,以及它与"武士"、"忍者"之间的区别。
浪人的起源与演变
"浪人"(ro u ni n)一词,顾名思义就是流浪的人,也被称为"浮浪"(fu ro u)。最初,它指的是离开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小国流浪的一类人,例如流浪儿童在日语中就叫做"浮浪児"(fu ro u ji)。
在封建时代的日本,社会阶层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其中"士"即武士,处于社会最高层。武士以自己的阶层为荣,忠心保护领主并从领主那里获得俸禄。如果领主被杀或失去领地,这些武士一般不会选择新的主人,而是暂时处于流浪状态,直至找到新的主人。这种状态下的武士就被称作"浪人"。因此,浪人本质上是失去领地和藩主、经济上无依无靠的落魄武士。
浪人与武士、忍者的区别
从战斗力来看,忍者>武士>浪人。从社会地位来看,武士>忍者>浪人。忍者是各诸侯培养的从事搜集情报、策反、暗杀、破坏等任务的专业杀手,经过一系列复杂而残忍的训练。而浪人由于失去了俸禄,又不甘心自降身份去经商,常常团伙作案偷盗,犯罪后坐牢被称为"牢人"(ro u ni n),与"浪人"(ro u ni n)在日语中发音一致,形成一语双关。
现代意义上的浪人
在现代社会,"浪人"一词有了新的含义。它通常指高考失利或者毕业找不到工作的人。例如,第一年没考上大学继续备考称为"一浪"(i chi ro u),第二年没考上大学称为"二浪"(ni ro u)。此外,辞职摆烂期间也可以称为"浪人"。
比如:
彼は東大を目指して3年も浪人してる。
(ka re wa to u da i o me za shi te sa n ne n mo ro u ni n shi te ru)
他为了考上东京大学,备考3年。
10年間勤めた会社をやめて今は浪人中です。
(ju u ne n ka n tsu to me ta ka i sha o ya me te i ma wa ro u ni n chu u de su)
辞去做了十年的工作,现在在摆烂。
从历史上的流浪武士,到现代社会中为实现学业或职业目标而努力的"浪人",这个词汇见证了日本社会的变迁,也体现了日本人对坚持与奋斗精神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