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大学生就业为啥这么难?学历贬值时代,大学教育还有价值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大学生就业为啥这么难?学历贬值时代,大学教育还有价值吗?

引用
搜狐
1.
https://m.sohu.com/a/845118291_122004764/?pvid=000115_3w_a

本文原文发布于2025年1月4日

大学生就业为啥这么难?学历贬值时代,大学教育还有价值吗?

在当下这个时代,上大学究竟还有没有必要呢?

学生们为了能考上大学,一路过五关斩六将,竞争的激烈程度简直超乎想象。然而,好不容易熬过大学时光,等来的却是就业难题。

202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1179万,可令人忧心的是,就业率仅仅只有55.5%,这意味着近乎一半的大学毕业生都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困境。

不少人看到就业形势如此严峻,便打算通过延缓毕业去考研,试图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今年,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的人数多达438万。但千万别以为研究生毕业就能顺顺利利找到工作。

实际上,2024年普通本科院校的硕博毕业生拿到工作录用通知的比例仅有33.2%,竟然比本科毕业生43.9%的比例还低。原本考研是为了能在就业市场上更具优势,可如今硕士找工作反倒比本科更艰难。

这不禁让人深思,考研的意义究竟何在呢?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多,就业却愈发困难,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便是大学扩招。

回溯1977年恢复高考之时,参加高考的人数多达570万,然而最终录取的人数仅有27万,录取率连5%都不到。到了1992年,大学录取率始终在20%左右徘徊,那时的大学生堪称“天之骄子”,毕业后各大企业纷纷抛出橄榄枝,抢着要。

步入新世纪,大学录取率突破了50%,即便如此,仍有大约一半的人未能考上大学,大学毕业生依旧是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可是到了2022年,参加高考的人数达到1193万,录取人数竟高达1118万,录取率飙升至94%。如此之高的录取率,使得大学生不再像以往那般稀缺珍贵,大学学历也随之贬值,甚至有人调侃,现在大学生的含金量恐怕还比不上过去的中专生。

那为什么要连年进行大学扩招呢?这得从1997年那场亚洲金融危机说起。

当时,国外市场需求大幅下降,国内众多企业纷纷倒闭,大量人员失业。为了应对这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和失业危机,1998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推进专升本、并校扩招等举措,全面扩大高校招生规模。这么做的目的,其实就是把大学当作缓解就业危机的“蓄水池”。让更多的年轻人投身校园,进入社会的年轻人数量自然就减少了,失业问题也就暂时得到了缓解。

高校扩招在一定时期内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大学生在大学的四年时光里,无需过早直面就业市场的残酷竞争,而且还能通过缴纳学费等方式,为教育产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但与此同时,它的副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比如教育资源过剩,教学质量良莠不齐。

当下的就业问题,不仅仅体现在当下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企业也同样面临着招不到人的困境。

有位制造企业老板就曾诉苦,前年招聘时给出的工资是4000元,去年涨到了5000元,还包吃,到了今年,当地很多企业更是直接将工资提到6000 - 7000元,不仅包吃还包住,可即便开出如此优厚的条件,前来面试的人依旧寥寥无几,而且这些求职者的技能水平也不尽如人意,来的大多还不是年轻人。

这一现象表明,制造业的工人队伍正逐渐老龄化,而年轻一代却不愿意投身其中。据人社部、工信部发布的数据,2020年,中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突破1900万。预计到2025年,这一缺口将接近3000万,缺口率高达48%。

随着企业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对技能人才的专业要求也水涨船高。人社部的数据表明,高级技师岗位需求与符合条件求职者的比例达到了3.11 : 1。

北京某集团南京分公司的总经理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现在纯粹从事简单操作的工人越来越少,企业迫切需要自动化、数控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

由此可见,真正的问题并非就业岗位数量不足,而是就业岗位与人才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不匹配。自从高校扩招以来,许多专科院校和科技类本科院校纷纷朝着综合型大学的方向转型,传统的技术学校和工科学校在专升本改制过程中,也开设了大量文科专业。

国家的战略目标是大力发展制造业,迫切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然而高校却在招收文科生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即便是工科院校,很多专业课程设置也严重滞后,所教授的理论知识在当今企业的实际生产中根本派不上用场。

学术型硕士毕业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只会纸上谈兵,企业嫌弃毕业生只会做题,却毫无实际工作能力,而大学生自己也觉得多年的寒窗苦读仿佛付诸东流。

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呢?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曾指出,在过去,大学堪称社会发展的引领者,不管是学术研究成果,亦或是学术思想,均始终处于社会前沿位置。

但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迅猛来袭,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技术更新换代日新月异,消费结构也随之改变,如今社会的发展速度已然超越了大学,社会的需求走在了大学的前面,大学所传授的知识以及教育理念都出现了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情况。在这种形势下,大学必须与时俱进,紧密围绕国家的人才需求,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各类专业人才。

实际上,国家早有动作。

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期间,时任教育部长陈宝生着重强调,必须大力促进职业教育的进步。全面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职教20条”,旨在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

在这一政策的引导下,2020 - 2021年度,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200万,所设专业覆盖了41个工业门类的1349个领域。以上海电机学院为例,该校早年只是一所上海电气制造学校,直到2004年9月才升格为本科高校,虽然名气不算大,但令人瞩目的是,全校整体就业率竟然高达98%。该校通过积极推行产教融合体系,成功将企业引入校园,与企业携手共同培养卓越工程师。

同时,学校还与所在行政区展开深度合作,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和课题中进行实战演练,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如此一来,该校培养出的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对口输送到上海临港片区的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了企业与高校的双赢局面。

当然,教育体系的变革绝非一蹴而就,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作为大学生,自身也需要及时调整心态,切莫总是纠结于学历贬值、读书无用等观念,不妨转换思路,从以下三个方向寻求突破。

首先,随着新兴产业在全国各地的蓬勃发展,家乡早已今非昔比,不再是过去那个机会匮乏的地方。因此,不一定非要扎堆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求职,回到家乡发展,说不定反而能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

其次,制造业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愈发重要,不难预见,未来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蓝领的社会地位将会逐步提高。再者,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途径。

如今,不少人感慨“在B站上大学”,这充分表明,只要你有学习的意愿,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源几乎能满足你所有的学习需求。未来在找工作时,个人能力与网络影响力或许会比一张名牌大学的毕业证更具价值。互联网就如同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以及个人能力的评价方式。

就如同1998年新华字典修订本里的那个经典例句:“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对于这句话,有人觉得其中蕴含着讽刺意味,也有人仅仅把它当作一个网络流行梗。然而,在我们这个追求共同富裕、倡导更加平等的社会里,这不正是高等教育所应努力追寻的方向与奋斗目标吗?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