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最高法对合同诈骗的认定标准及案例分析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最高法对合同诈骗的认定标准及案例分析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66law.cn/laws/4335806.aspx

合同诈骗是常见的经济犯罪行为,其认定标准一直是法律实务中的难点。本文将从最高法的最新认定标准出发,结合具体案例,为您详细解析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最高法对合同诈骗的认定

最高法对于合同诈骗的认定,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量:

首先,从主观故意层面,行为人须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这通常通过行为人的一系列行为来综合判断,比如签订合同之初是否有履约能力,有无积极履行合同的行为,是否肆意挥霍对方财物等。若一开始就不打算履行合同,而是以欺骗手段获取财物,则可能认定具有非法占有故意。

其次,在客观行为方面,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虚构事实包括编造不存在的事实、夸大自身履约能力等;隐瞒真相是指故意不告知对方影响合同履行的关键信息。

再者,从数额标准看,不同地区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在数额认定上存在差异,但达到一定标准才会以合同诈骗罪论处。

最后,合同的范围,主要是指经济合同,涵盖买卖、租赁、借贷等各类经济交往中的合同。准确认定合同诈骗,需全面综合考量以上各要素,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当事人合法权益。

租手机变现属于诈骗吗

租手机变现是否构成诈骗,需依据具体情形判断。

若租手机时,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如提供虚假身份信息、编造租机用途等,从出租人处骗取手机后变现,这种行为符合诈骗罪构成要件,构成诈骗。例如,谎称自己是某公司高管用于商务办公租手机,实则转手卖掉获利,这就涉嫌诈骗。

倘若租手机时无非法占有故意,是基于合法用途租赁,之后因自身经济困难等原因,未经出租人同意擅自将手机变现,这种情况一般属于民事违约行为,应通过民事途径解决,如承担违约责任、赔偿出租人的损失等。

判断关键在于租机时行为人是否存在非法占有目的以及是否实施了欺骗手段。实践中,具体案件要结合证据、行为人的客观表现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认定,以准确区分是诈骗犯罪还是民事纠纷。

租赁机械不还属于诈骗吗

租赁机械不还不一定属于诈骗。判断是否构成诈骗,关键在于行为人在租赁时的主观故意。

若行为人在租赁机械时,就具有非法占有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取得机械租赁权,随后不归还,这种情况可能构成诈骗罪。比如编造虚假用途、提供虚假身份信息等骗取出租人信任而租得机械。

然而,如果在租赁时并无非法占有故意,只是后期因经营困难、资金周转问题等客观原因导致无法按时归还,一般不构成诈骗,而是属于民事违约行为。出租人可通过民事诉讼要求承租人承担违约责任,如支付租金、返还租赁物等。

认定租赁机械不还是否构成诈骗,需综合多方面因素,结合具体案情,依据行为人的行为表现、主观意图等进行判断。若涉及此类纠纷,建议及时收集相关证据,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