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实效持续巩固,引导低碳生活新时尚
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实效持续巩固,引导低碳生活新时尚
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正在举行。《政府工作报告》于会上发布。上海生态环境建设成效如何?跟着我们一起来看看属于绿化市容的成绩单吧。
垃圾分类篇
南丹东路上的天际花园小区,往返垃圾箱房的路途有些辛苦,解旻宇却乐此不疲。从幼儿园中班开始尝试垃圾分类,如今的他分类了五年,热情不减:“我觉得新的垃圾箱房长得像变形金刚,很有趣!很时髦!”
因为时髦有趣,所以分类,《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五年之际,对垃圾分类有自己理解的小旻宇,他的坚持可用来回应对于上海垃圾分类能否持之以恒的疑惑。
推进新一轮生活垃圾分类的这五年,上海用心用情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带动更多居民养成分类投放的好习惯,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
垃圾分类好习惯养成
最新公布的“成绩单”反映了上海对“新时尚”的认同和践行:截至去年底,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实效持续巩固,全市居住区(村)、单位垃圾分类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全市可回收物分出量7946吨/日,有害垃圾分出量2吨/日,湿垃圾分出量9270吨/日,干垃圾清运量17295吨/日,湿垃圾分出量基本稳定在干湿垃圾总量35%左右。同时,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3%,源头减量率达5%,持续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怕麻烦、怕脏,是过去许多人抵触垃圾分类的心结。上海持续优化垃圾分类投放环境,去年,上海推动“美+净+智能”生活垃圾投放点改造提升,累计完成3700余个投放点专项更新、800余个高标准一类生活垃圾分类小区(村)建设,完成39个生活垃圾精细化分类样板区域建设。
改造后的垃圾厢房
因环境友好而坚持分类的,还有紧邻泰州路垃圾箱房的均泰丽轩小区5号楼、6号楼居民。由于小区内部空间紧凑,楼道里的垃圾桶短驳到沿街垃圾箱房,等候清运单位收运。过去十多年,因为信息不对称,摸不准垃圾车抵达时间,经常发生垃圾桶在路边等上两三个小时的情况,异味和收运时的噪声成了顽固的扰民问题。
去年,曹家渡街道开辟了3条“生活垃圾清运公交站牌式精准报时示范线路”,收运垃圾的时间变得十分精准,垃圾桶只要提前几分钟拖出来即可。“以前五楼以下都能闻到臭味,现在几分钟就结束了,大家感受到了坚持分类的好处。”居民代表郑丽萍说,用垃圾分类换来更整洁的环境,这样的意义特别有说服力。
健全的全程分类体系作为支撑和引导
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离不开健全的全程分类体系作为支撑和引导,去年,上海持续完善可回收物回收体系,修订形成《上海市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建设和运营管理导则》,全市累计建成惠民回收服务点600余个、示范型中转站40余个,推出“沪尚回收”市民端小程序,吸引29.3万名用户使用,提供回收服务115.8万余次。
“沪尚回收”小程序
全市每9名注册志愿者中就有1名是垃圾分类志愿者
显著的成绩背后,志愿者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截至目前,全市每9名注册志愿者中就有1名是垃圾分类志愿者,市、区、街镇三级垃圾分类志愿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
去年,上海组织开展了“分类新时尚 低碳共践行”主题活动,各区、街镇每月开展“龙行龘龘”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宣传日系列活动,还推动松江区开展垃圾分类志愿服务进社区“百千万”试点工作。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举办的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达人说总决赛上,上海荣获优秀奖及赛区优秀组织奖。
龙行龘龘2024年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宣传日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