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登事件”研究综述及启示
“斯诺登事件”研究综述及启示
尽管“斯诺登事件”已经过去十多年,但它造成的影响却仍在继续。本文通过文献调查法对70余篇重点中英文文献进行综述,研究指出了“斯诺登事件”的本质,分析了“斯诺登事件”对全球网络安全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该事件暴露了互联网基础设施的脆弱性,触发了全球网络安全治理变局,推动了网络安全技术发展和网络法律法规的制定,引发了关于国家安全与个人隐私权之间平衡的争论。
2013年6月,“斯诺登事件”(或称“棱镜门事件”)爆发。美国中央情报局前雇员斯诺登爆料了美国政府的“棱镜”项目,揭露了美国政府开展的大规模监控活动。爆料内容显示,美国政府不仅搜集相关情报目标的通信内容,还搜集美国公民的通信数据。这一事件揭开了美国政府开展信息监控的冰山一角,在全球范围掀起轩然大波。十多年来,国内外学者持续围绕该事件进行研究。本文采用文献调研法,通过检索科学之网(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选取十多年来关于“斯诺登事件”研究的国内外文献75篇(英文文献39篇和中文文献36篇)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事件的本质和影响。
关于“斯诺登事件”的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研究发文量总体趋势
以“斯诺登”或“棱镜门”为检索词在Web of Science核心集进行题名检索,并将时间范围限定在2013—2023年,共查询到文献116篇,文献数量分布如图1所示。2017年发布的文献数量最多,然而从研究主题来看,2017年的文献与其他年份并没有显著不同。原因可能是:当时,跨境数据监管、个人数据保护等成为全球热点话题,从而再次引发学者们的研究兴趣。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GDPR)在2017年已基本成型,并于2018年生效,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种推测。
图 1 2013—2023年Web of Science中关于“斯诺登事件”文献数量分布
基于上述文献集合,首先剔除了报道性的文章,然后选取了被引次数为7次(含)以上的文献,对于被引次数为7次以下的文献进行人工筛选,从而挑选出39篇价值相对较高的研究性论文进行分析。
2013—2019年的国外研究
关于个人信息安全与隐私的研究
“斯诺登事件”展示了美国政府如何收集大量数据并对民众的日常通信进行监控。事件曝光后,全球反监控、保护隐私的呼声日益高涨。2013年,Landau研究提出了隐私保护的底线。2014年,Landau指出,网络安全和网络监控问题永不会消失,未来的发展还有待观察;Bauman等人指出,美国棱镜门事件引发了美国国会对《爱国者法案》和《外国情报监控法》的重新审查。2015年,Preibusch研究了大规模监控行为对人权的侵犯。在国际层面,2017年,Gros等人指出,对个人数据的保护没有统一的国际规则,随后Tréguer提出了两种使监控合法化的方式。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