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八上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知识点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八上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知识点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013/19/46601607_1136472087.shtml

本文是关于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的知识点总结。文章详细介绍了透镜的定义、分类、对光的作用、焦点和焦距等基本概念,以及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生活中的透镜应用。此外,文章还探讨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眼睛和眼镜的工作原理,以及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和成像原理。内容全面且系统,适合学生学习和复习使用。

第一节 透镜

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1. 透镜定义
  •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
  • 凹透镜:边缘厚、中间薄的透镜叫凹透镜;

  1. 主光轴和光心
  • 通过透镜的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主光轴,简称主轴;
  • 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该点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用字母“O”来表示。

二、透镜对光的作用

  1. 凸透镜的作用
  •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会聚作用是指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更“靠拢”主光轴些,不仅限于光线会聚于焦点。
  1. 凹透镜的作用
  •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发散作用是指经凹透镜折射后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更“偏离”主光轴些,并非不能会聚于一点。

三、焦点和焦距

  1. 焦点
  • 凸透镜能使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一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
  • 凹透镜能使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它后变得发散,且这些发散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一点叫做凹透镜的焦点。焦点用字母“F”表示。
  1. 焦距
  • 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字母“f”表示。

四、透镜中的三条特殊光线

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

  1. 原理
  •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1. 成像特点
  • 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像。拍照时,镜头离物体的距离越近,像离镜头的距离越远,所成的像越大;镜头离物体的距离越远,像离镜头的距离越近,所成的像越小。

二、投影仪

  1. 原理
  • 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1. 成像特点
  • 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小于镜头到屏幕的距离;
  • 投影片离镜头越近时,屏幕上所成的像越大,像到镜头的距离越远;

三、放大镜

  1. 原理
  • 将放大镜放在物体上方适当的位置,透过放大镜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1. 成像特点
  • 被观察的物体的像是放大的。放大镜离物体越近,所成的像越小;离物体越远,所成的像越大。当放大镜与物体的距离大于焦距时,虚像消失。
  • 物体和通过透镜所成的像在透镜的同侧。

四、实像和虚像

  1. 实像
  • 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能用光屏承接,能使胶片感光,能用眼睛观察到,物、像分布在凸透镜两侧。实像都是倒立的。
  1. 虚像
  • 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而是由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不能用光屏承接,只能用眼睛观察到,物、像位于凸透镜同侧。虚像都是正立的。

第三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一、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 物距和像距
  • 物距: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常用u表示;
  • 像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常用v表示;
  1. 探究过程
  • 将凸透镜放在蜡烛和光屏之间,点燃蜡烛,为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 把烛焰放在与凸透镜距离大于二倍焦距的地方,即u>2f,沿直线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观察这个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改变物距u,重做这一步。
  • 把蜡烛移向凸透镜,使蜡烛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等于二倍焦距,即u=2f,移动光屏,观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倒正和大小。
  • 把蜡烛再移近凸透镜,让蜡烛与凸透镜间的距离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即f<u<2f,移动光屏,观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倒正和大小。改变物距u,重做这一步。
  • 把蜡烛继续移近凸透镜,让蜡烛在凸透镜的焦点上,即u=f,移动光屏,看是否能够成像。
  • 把蜡烛移到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之内,即u<f,移动光屏,在光屏上看不到烛焰的像。从光屏这一侧透过凸透镜用眼睛直接观察烛焰。
  1.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物距u
像的性质
像的位置
像距v
应用
正立倒立
缩小放大
实像虚像
与物同侧或异侧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异侧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异侧
f<u<2f
倒立
放大
实像
异侧
u=f
不成像
u<f
正立
放大
虚像
同侧

凸透镜成像规律简单记法:

  • 记物距和像距均为2倍焦距为标准情况,即物距=像距,此时成等大倒立的实像;
  • 物距和像距需保持追逐关系,即同向移动(需保持在一倍焦距以外),方能再成清晰的实像,且像距越大,像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
  • 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放大镜作用,正立放大的虚像,且物距越大,像越大,物距越小,像越小;

第四节 眼睛和眼镜

一、眼睛

  1. 眼球的结构及基本功能
  • 眼球好比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受到光的刺激产生信号,视神经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1. 眼睛的视物原理
  • 眼睛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薄,焦距变大,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
  • 眼睛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变厚,焦距变小,近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
  • 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约为25cm,这个距离叫明视距离,故而读写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应保持25cm左右。

二、近视眼及其矫正

  1. 近视眼的特点
  • 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1. 形成近视眼的原因
  •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
  1. 近视眼的矫正
  • 利用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的特点,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合适的凹透镜,就能使来自物体的光通过凹透镜发散后再进入眼睛,就能够会聚在视网膜上,所以近视眼应佩戴凹透镜来矫正。

三、远视眼及其矫正

  1. 远视眼的特点
  • 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远近的物体。
  1. 形成远视眼的原因
  •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来自近处物体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了,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
  1. 远视眼的矫正
  • 利用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的特点,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合适的凸透镜,就能使来自近处物体的光通过凸透镜会聚后再进入眼睛,就能够会聚在视网膜上,所以远视眼应佩戴凸透镜来矫正。

四、眼镜的度数

  • 透镜焦距(以m为单位)的倒数叫透镜焦度,用Φ表示,Φ=1/f;
  • 眼镜度数是其透镜焦度的100倍,用D表示,D=100Φ=100/f;

第五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一、显微镜

  1. 显微镜的结构
  • 目镜:靠近眼睛的一组透镜,作用相当于一个普通的放大镜;
  • 物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一组透镜,作用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
  • 载物片:承载被观察物体;
  • 反光镜:增加光的强度,照亮被观察物体;
  1. 成像原理
  • 被观察的物体经物镜后,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一实像恰好在目镜的一倍焦距以内,再经目镜成放大的虚像。

二、望远镜

  1. 望远镜的构造
  • 望远镜由两组透镜组成,每组透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叫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物镜。
  1. 成像原理
  • 远处物体的光经过物镜,由于所观察的物体极远,物距远大于二倍焦距,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个实像在目镜的一倍焦距以内,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把这个实像放大。

注意:还有一种常见的望远镜叫伽利略望远镜,其物镜是凸透镜,目镜为凹透镜。

  1. 视角
  • 视网膜上像的大小决定于物体对眼的光心所张的角,被观察的物体两端到人眼光心所夹的角叫视角。

三、探索宇宙

  • 太阳周围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等,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三条轨道上。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