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山下汉萧关: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险要关隘
六盘山下汉萧关: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险要关隘
萧关,这座位于六盘山下的古关隘,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华与沧桑。从秦汉到唐代,萧关不仅是关中地区的重要屏障,更是中原王朝抵御外来侵略的关键一环。本文将带您穿越时空,探寻这座历史名关的前世今生。
萧关遗址文化园的碑亭
萧关的历史地位
萧关自秦汉以来便是长安通往塞外、西北通往中亚、西亚地区的交通要冲。萧关不仅是关中地区的重要屏障,更是中原王朝抵御外来侵略的关键一环,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唐代边塞诗中,萧关是代表性的意象,以“萧关”为题,或在诗中写到“萧关”的诗有40多首,居然比写“阳关”的诗还多。
萧关的地理位置
先从“关中”的概念来找寻萧关的位置。从秦汉至唐代,古中国的统治中心一直在关中,所谓“关中”,在“东涵关,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四关之中,萧关显然是古关中最重要的北面门户,防御关中来自陇西、河西等地西北方向游牧民族的侵扰。
由于史料的缺乏,从古至今,历史地理学界对萧关的位置所在争执不下,众说纷纭,先后竟有数十种说法:瓦亭关说、山关口说、陇山关说、开城说、固原城北十里铺说,就不一一列举了,我们只需要知道秦代萧关遗址位于甘肃庆阳环县城北,而汉代的萧关原本位于今宁夏固原市东南即可。
萧关的军事价值
环县秦代的萧关遗址不是一个孤立的关塞,考察它的功能作用要结合它周边战国秦长城的战略地位来说。在环县境内,战国秦长城全长约186公里,现存城墩108个,大小城障遗址28个,烽燧22个,由西而东,横跨环江,越过萧关故道,沿河设塞,筑城建关,而秦时的萧关,应该就建在环江东岸开阔的台地上,出关达宁夏、内蒙古及兰州、河西等地;入关经环江、马莲河、泾河直抵关中。
2016年7月,记者在环县采访,曾看到过这段古长城,遗存仍能看出昔日的雄伟气象,看它蜿蜒于梁峁之上,穿梭于河沟之间,时而夯土为城,时而削崖成墙,高可以俯瞰四方,低能够扼守关寨。
可以想象萧关就像挂在秦长城这条铁链之上的一把铜锁,庇佑着富庶的关中地区。
但一再为唐代诗人所吟唱咏叹的萧关却不是此萧关,血与沙,烽烟与鸣镝,生死与歌哭,所有诗句都指向大致位置在宁夏固原市东南的汉萧关。
今年7月,寻访一代枭雄成吉思汗在六盘山凉殿峡最后的驻跸地时,记者终于在固原的泾源县见到了魂牵梦萦的汉萧关遗址。
在一个薄阴天气的清晨,我们从平凉市出发,去往汉萧关遗址所在地——泾源县大湾乡的瓦亭村,此村的位置东南距六盘山镇7.5公里,东去甘肃平凉45公里,西北到固原市不到40公里,如今中宝铁路、银武高速公路、312国道横贯萧关南北,用流行的话来说,区位与交通优势明显,从中能体察到古人选择在此建关有着很深的战略眼光。
如果说秦萧关的稳固凭借的是长城构建的立体防御体系,那么汉萧关更借助的是山河之险,它“北靠瓦亭长峡,南衔三关要塞,六盘亘西则,泾水蜿蜒东去”,群峰环拱,四达交驰,深谷险阻,可谓易守难攻。
自陇上进入关中的通道主要是渭河、泾河等河流穿切成的河谷低地。渭河方向山势较险峻,而泾河方向相对较为平易。萧关即在六盘山山口依险而立,扼守自泾河方向进入关中的通道。
如今,在瓦亭山的西麓仍可看到名为瓦亭关的遗址残存,北高南低,依山傍水。外城呈不规则椭圆形,约一公里见方。北城墙建在山梁上。城墙现残高一到四米不等,基宽将近有五米,仍能想见昔日的崔嵬气象。
而瓦亭关,前文提到的一种史学观点,它就是萧关的前身。在唐时由于驿站和关城在同一城内,唐时改瓦亭关名为驿藏关。
瓦亭关为军事要冲,因此它的名字不绝于史书,比如在东汉时,隗嚣部将牛邯驻军瓦亭。《后汉书·隗嚣传》卷四十三记:“(建武八年春)乃使王元据陇坻,行巡守番须口,王盂塞鸡头道,牛邯军瓦亭”。南北朝时期,前秦主苻登与后秦主姚苌在瓦亭兵戈相持。唐贞元年间,吐蕃攻掠关中,瓦亭关曾陷于吐蕃后被收复;到了金天会八年(1130年),南宋将领吴阶等大败金兵于瓦亭……
萧关道的历史意义
记者真的是一头雾水。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曾记载过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汉孝文皇帝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萧关,杀北地都尉卬,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
如果瓦亭就是萧关,那么出现在司马迁《史记》中的“萧关”又指的是何处呢?
360百科关于萧关的词条描述:“地当固原东南,是三关口以北、古瓦亭峡以南的一段险要峡谷,有泾水相伴。”
如果瓦亭关不是萧关,我想真的萧关必然也离此不远。有一种说法让人心生肃穆,它解除了我心中的疑惑,正是因为孙卬战死萧关的这一忌讳,前后汉书再未提到“萧关”这一地名,而以“瓦亭”代之,后人称其为“瓦亭关”。
我们就不细究了,还是中央电视台30集大型专题片《走遍关中》,关于萧关的由来、故址和战略地位描述得既形象而恰当:“萧关是一种地名,萧关是一种形态,萧关是一种情结,萧关是一个变数,萧关是一个随着朝代的变化和防御对象的变化而变化的战争防御带。”
我们还是去瓦亭关外城东南一角的萧关遗址文化园,一抒心中的萧关情结吧。文化园以“驿文化”“邮文化”和“关隘文化”为主题,恢复了萧关城墙,建成了汉阙门、碑亭、望夫亭、秦楼等,宁夏知名书法家题写的汉代以来描写萧关的18首诗词和巨型浮雕构成了一幅文化长廊,成为萧关文化标志性景观。
萧关的赫赫声名更来自与它密切相关的“萧关道”:萧关道,因萧关而来。从长安出发,沿泾河过固原、海原,在靖远县北渡黄河,经景泰直抵武威的丝绸之路北段路线。广义的萧关道,即汉唐丝绸之路东段北道,既是中原通西域的交通要道,又是历史上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的“结合带”。
萧关道开启后,也带动了边地的开垦,历史上曾有上百万人迁徙到西北屯垦戍边。后来随着中西交通的敞开,中国的丝绸、茶叶等源源不断地运往西方,西方的良马、玉石以及一些农作物如苜蓿、胡豆、胡麻等传入中国,萧关一度呈现出“胡商贩客,日款于塞下”的繁荣景象。
如今在“一带一路”雄阔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相信萧关文化的历史人文内涵,一定会被更多的人们认识并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