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除胆囊后,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
切除胆囊后,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
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本文通过一个真实病例,详细介绍了胆囊结石的成因、危害以及切除胆囊后的身体变化,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并采取预防措施。
为什么会发生胆囊结石,会癌变吗?
胆囊结石顾名思义是指发生在胆囊内的结石,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临床上对诱发胆囊结石的诱因尚不明确,但普遍认为与油腻饮食、肥胖、脂肪肝、糖尿病、缺乏运动、不吃早餐以及高血压等因素相关。
浙江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医师董鑫指出,胆囊结石是诱发胆囊癌的重要危险因素,约有70~90%的胆囊癌患者伴有胆囊结石。因为胆囊内存在结石会反复对胆囊造成刺激,继而会引起胆囊黏膜化生、增生、异型增生,最终演变成癌。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赵超尘表示,胆囊结石发展成胆囊癌概率虽然只有1~5%,但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癌变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大。对于无症状的胆囊结石可以采取定期复查的保守治疗,但如果是以下5种症状的胆囊结石则建议手术治疗:
- 病程超过10年,尤其是15年以上的患者,癌变风险会显著增加;
- 合并慢性疾病,尤其是在服用抗凝药、激素类药物的患者,一般建议停药7年后进行手术;
- 结石大于3厘米的患者也建议及时切除,越大的结石给胆囊带来的刺激也越大,有更大的癌变风险;
- 结石充满整个胆囊时,即便是结石较小也会导致胆汁难以排出让胆囊失去正常功能,要及时切除;
- 胆囊合并胆囊息肉,一般建议息肉大于1厘米就要积极进行手术。
切除胆囊后,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
胆囊切除手术是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将病变部位切除,一般针对胆囊结石、胆囊炎、胆囊息肉以及胆囊癌等疾病。
切除胆囊后,身体可能会面临以下4大后遗症:
- 腹胀、腹泻、腹痛
切除胆囊后,就没有了储存胆汁的地方,这些胆汁会直接进入到肠道内。在术后1~3个月,大部分患者会有腹泻、消化不良、轻微腹胀、胃胀等并发症,腹泻症状会在摄入油腻食物后加重,但这些症状一般在术后1个月左右会慢慢缓解。
- 反流性食管炎
未经浓缩的胆汁直接进入到肠道内,如果胆汁数量过多的话可能会反流到胃部导致胃部pH值上升,给胃黏膜带来不良的刺激,容易诱发反流性食管炎、胃炎。
- 增加胆管结石风险
部分患者可能有反复胆道感染、胆汁淤积的问题,在胆囊切除后这些症状依旧存在,胆管等胆道的其他地方在术后很可能会发生结石。
另外,胆囊切除后胆总管可能代偿性扩张,或是术后并发了胆管狭窄,导致胆汁原来的流动特性被打破形成了涡流,也容易诱发胆管结石。
- 增加肠癌风险
切除胆囊是否会增加肠癌风险这一观点目前是存在较大的争议性。
有关研究对27万多名胆囊结石患者在术后进行了长达33年的随访,结果发现切除胆囊后,结肠癌的发病风险有小幅度提升。但也有研究指出,切除胆囊并不会增加肠癌风险。
觉得会增加的原因可能是胆汁进入肠道内后会被肠道细菌分解,促成次级胆汁酸形成,高浓度的次级胆汁酸会爱肠道内转变成甲基胆蒽,该物质具有较强的致癌作用,会增加肠癌的发生风险。
越来越多的人患胆囊癌,3个吃饭习惯尽早改正
美国《癌症》杂志发布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胆囊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在上升。1990~2017年全球胆囊癌、胆管癌的发病率增加了76%、死亡率增加了65%,而在我国,胆囊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则分别增加了84%、44%。
胆囊主要是用来储存和浓缩胆汁,帮助消化脂肪,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胆囊癌的发生与饮食习惯有着重要的关系,尤其是以下3种饮食习惯,可能会增加胆囊癌的发生。
- 不吃早餐
经过一夜的睡眠体内的胆汁库存十分丰富,且胆固醇饱和度较高。此时没有不吃早餐的话,胆囊就无法浓缩,胆汁会在胆囊内长时间浓缩,胆固醇也处于过度饱和状态下,非常容易形成结石。
- 饮食油腻
油腻的食物摄入过量,会导致体内胆固醇水平增加,肝脏分泌到胆汁内的胆固醇水平就比较多,就容易引起结石发生。
- 长期节食
规律进食时胆囊也会规律收缩让胆汁排出肠道促进消化,长期节食会让胆囊无法得到充足的刺激,胆汁浓缩在内无法及时排出。长时间储存在胆囊内,胆固醇更容易析出形成结石。
胆囊结石的出现与胆囊癌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系,但二者不能划上等号,发现结石后遵医嘱及时治疗或定期随访,可以很大程度预防其演变成癌。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