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战役:朝鲜战争的最后一战
金城战役:朝鲜战争的最后一战
金城战役是朝鲜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场战役,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军队的超强战力,也体现了美国在战争中的复杂角色。这场战役最终促使朝鲜战争走向停战,为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奠定了基础。
中国在被卷入朝鲜战争后,参与了规模较大的五大主要战役,把美军等国的军队赶回了南韩老家,使北朝鲜政权免于被颠覆的命运。而美国在把麦克阿瑟撤职后,前前后后派遣了三位高级将领上任,但这并不能抵挡一路高歌猛进大获全胜的志愿军,美国还因战争损失了数百亿美元以及17万年轻力壮的青壮年。上甘岭战役结束后,美国放弃了原本要帮助南韩攻占北朝鲜的计划,为了摆脱朝鲜战争的泥淖,美国答应了中国早先提起的停战要求。
然而以李承晚为首的南韩军方却不这样认为,在他的计划中,战争应该持续到北朝鲜政府被推翻为止。为了让李承晚同意朝鲜战争停战协议,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对李承晚先后进行了两次劝说。南韩总统李承晚在与克拉克的谈话中明确表示,如果要他在停战协议上签字,这四个要求都必须得到满足,第一,韩国在联合国中也要有话语权;第二,北朝鲜政府必须取消现有军队;第三,中国军队必须全部离开朝鲜半岛;第四,关于讨论朝鲜问题的一切会议都允许韩方代表参与。在美国看来,这四个要求都显得有些无理了,自然是不会答应的,由于没有谈妥,朝鲜战争中的最后一场战役就这样爆发了。
金城战役作为意义重大的一场战役。虽然是一场战役,但是它的目标却是和平,用以促进停战谈判的进行,在1953年中旬,金城战役正式爆发,这表明,我军的首要目标不仅是那些想结束战争回家过节的美军,而是不见棺材不掉泪的李承晚。美军早就料到了这场战争的后果,所以开始大量撤军,之所以这样做,只有一个想法,就是他们不想再继续这场牺牲巨大的战争了,顺带,让中国给李承晚点苦头吃,希望他下次能长点心眼。
从韩军的集结程度来看,敌方对这场战役一直抱着必胜的心态。联合国军与美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上甘岭这个地区与我方交火长达43天,然而结果却不尽人意,美军依旧败下阵来。中方利用地形优势,打得敌军落花流水,然后,我军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将敌军的精锐部队打得找不着北,这样的局面敌军万万没有想到。敌我战况有很明显的差距,我国也刷新了阵地战推进率的最高记录,即在我军的战术指挥下,前线与大后方配合非常好,将韩国的防御线向后推了近十公里,这从侧面显示了我军的超强战力。
朝鲜战争中的每场战役都十分重要,金城战役是决定两军停战最重要的一场战役。韩军为赢得这场战役,除将所有可参战的士兵调动出来外,还增大炮火的可用量,集中了600多门火炮。但军事实力明显弱于我军。我军在战场上更是实施了一场战略型作战,首先,1100门各型火炮是不可缺少的,如此多量的火炮可在20多公里的地方向敌方投入每公里44.4门的火炮,主要阵地就不同了,可达每公里120门。我军除了武器装备方面的准备,在作战队伍的组织中也颇占优势。20兵团的4个军是不可少的,再添入一个21军总计20多万士兵,可随时击破韩军这个小队伍。在敌我双方如此实力比较下,韩军想要获得胜利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韩国总统即使后悔也来不及了。
《美国第八集团军简史》中曾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大量炮火在头上呼啸,在呼啸声中, 他们前仆后继攻击这个地区的大韩民国防线。这样的一种描写,这恰好地讲述了当年金城战役是多么激烈。金城战役的爆发,让当时野心勃勃的韩国总统李承晚体会到什么是得不偿失。仅仅不到半个小时,1100门大炮一起发射,在韩军面前炸开了花,1900多吨的弹药在抵达韩军占地后瞬间爆发。我军在做好万全准备的前提下,有效进攻敌方阵地,打击了韩军狂妄自大的野心,使得他们从此不敢轻易与中国对战。
1953年的时候,美军在这场战争中伤亡人数也不少,将近十万人,国防部更是开支了150多亿,可以说举全国之力发动战争。战争造成了经济的耗费和惨重的人员伤亡,美国的普通老百姓并不想看到战争再继续。同时大批美军进入朝鲜,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势力受到影响。加上华沙组织那边没少关注美国局势,美国及其盟国都想把兵力抽调出来,早日停战。但美军脸皮还是厚,又发起几次挑衅,都没有取得胜利。志愿军顺势而为,一直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为顺利进行停战谈判埋下了伏笔。
抗美援朝的真实意图是,美国妄图以分裂朝鲜为契机,胁制中国边境的安全,再慢慢的蚕食掉中国的其他领土。于是我国很快便召集起了一个主要由年轻人所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队伍,打消掉美军不切实际的想法。金城战役是朝鲜战争成败的关键,我军为了这场战役进行了数月的准备工作,最后在战场上有了非常好的表现,赢得了胜利,不仅帮助朝鲜维持了本国领土的完整,使其在未来能有更好的发展,同时也表明了我国支援军的意志力是十分强大的。但是死伤是不可避免的,无数年轻的生命都被战火所吞噬,他们只是平凡的人,却做着不平凡的事,这场胜利的降临是无数人用生命所换来的,我们只能怀着感恩的心不断努力前行,才是对他们最好的祭奠。
早在1951年7月初,中美就已经在为停战会议做准备了。然而时任南韩总统的李承晚却认为朝鲜战争还不到该结束的时候,还想强迫扣留大批北朝鲜战俘。这种行动使本来已经要熄灭的战火又被点燃了,成了朝鲜战争进入第三阶段的导火索,也是朝鲜战争中历史意义极其重大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重要到了由毛泽东、彭德怀亲自指示,我军为此在这场战争打响前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不光是在参战人数的部署调动上。
此外在物资转运和战前技术演练等方面,可以说是在朝鲜战争中由中国发起的规模最大的一场反击战,带来的不仅仅是胜利,还有极为难得的亲身作战经验。由于这些全方位细致的准备工作,我军帮助北朝鲜捍卫政权的决心之坚定,使狂妄的李承晚不得不低头认错,并在停战协议上签字,从此朝鲜战争就摆脱了战火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