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春节假期,谨防儿童气管异物
【健康科普】春节假期,谨防儿童气管异物
春节假期是儿童气管异物的高发期。据统计,每年春节期间,儿童因气管异物导致的呼吸道梗阻病例显著增加。为了保障孩子们的健康安全,家长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预防和急救知识。
什么是气管异物?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食物或异物是通过吞咽进入食道,入胃肠道。当食物或异物(如花生、瓜子、笔帽、小玩具等)通过声门,进入气道,出现堵塞气管,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梗阻。
临床上,通常有明确的异物吸入史,异物吸入气管或支气管后,会立即引起剧烈呛咳、憋气及面色青紫、喘鸣、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危及生命。
为什么儿童容易发生气管异物?
儿童喜将小物件置口中戏弄:如遇见啼哭、欢笑、惊吓时,突然吸气将声门打开,稍有不慎可吸入呼吸道内。
生活中不良习惯:边进食边说笑嬉闹、用口接抛出的食物;
儿童口欲期:喜欢将食物长时间含在口腔内,一旦声门打开异物很容易进入气道内。
发生气管异物时该怎么办?
家长要知道一旦孩子出现异物呛入气管的情况,一定不能惊慌失措,应该稳定自己和孩子的情绪,试着鼓励孩子通过咳嗽的方式来咳出异物,如果没有效果的话,可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处理。
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原理是利用腹部膈肌下软组织,突然冲击可增加胸腔内的压力,从而驱使肺部残留的空气形成一股具有冲击力和方向性的气流,将堵住气管、喉部的异物祛除,解除梗阻,挽救生命。
识别窒息:患者感到极度不适,常不由自主以一手呈“V”字状紧贴于颈前喉部,不能说话和呼吸。面唇青紫,表情痛苦,焦躁不安。
海姆立克法急救法应用:
1岁以下婴幼儿
抱起孩子,将其脸面朝下,使其身体依靠在大人膝盖上;
以单手拍击孩子两肩胛骨之间5次,再将孩子翻正,在其胸骨下半段,用食指及中指压胸5次;
重复上述动作,帮助孩子咳出堵塞气管异物,直到东西吐出为止。
儿童篇
在孩子背后,双手放于孩子肚脐和胸骨间,一手握拳,另外一手包住拳头;
双臂用力收紧,用力按压孩子胸部;
持续几次按压,直到气管异物解除。
青少年或成人篇
抢救者站在病人身后,用两手臂环绕病人腰部;
用手握拳,用拳头的拇指一侧放在病人胸廓上和脐上二横指的腹部
用另一只手包住拳头、快速向上冲击压迫病人的腹部;
重复上述动作,直至异物排出。
意识不清的患者(卧位)
如果病人意识不清,或者病人站立不便于操作者施救时,取患者于仰卧位,首先开放病人的呼吸道,然后救护者骑跨在病人大腿外侧,一手以掌根按压肚脐与剑突之间的部位,一手覆盖其手掌之上,进行冲击性地,快速地,向前上方压迫,反复至呼吸道异物被冲出。
自救篇
可采用上述用于成人4个步骤的2、3、4三点,或稍稍弯下腰去,靠在一固定的水平物体上(如桌子边缘、椅背、扶手栏杆等)以物体边缘压迫自己的上腹部,快速向上冲击,重复之,直至异物排出。
切忌在看似有气道梗阻表现,但仍能说话和呼吸的人身上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因为此时的他可能食道存在异物而非呼吸道,所以并没有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必要。
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救助病人后,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症状,临床表现及意识变化,并评估有没有腹部或胸腔内脏的破裂、撕裂及出血、肋骨骨折等。
怎么预防气管异物发生?
气管、支气管异物,是儿童耳鼻咽喉科最常见的临床急诊之一,治疗不及时可发生急性上呼吸道梗阻,严重时可出现危及患者生命的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绝大多数发生于儿童,尤其以1-3岁最多见,约占80%。
春节假期,走亲访友,家属常疏于对孩子的关注。我们特别提醒广大家属,呼吸道异物是一种完全可以预防的疾病,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 避免给3岁以下儿童吃花生、瓜子、豆类等坚果类食物;
- 口含食物时或者进食时,应避免嬉笑、哭闹、打骂;
- 教育儿童不要口含食物或者玩具等小物件玩耍;
- 发生意外时,如已发生窒息,可立即行“海姆立克急救法”( 除非必要时,一般不采用此法),海默立克急救法是急危重现场处理方法,但还应立即拨打120或急送入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