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孔成像:墨子的一个超前实验
小孔成像:墨子的一个超前实验
小孔成像是一种光学现象,当光线通过一个小孔时,会在后面的屏幕上形成倒立的实像。这一现象在中国古代就有记载,最早由墨子发现,并在后续的历史发展中不断被研究和应用。
中国古代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人请了一个画匠,为他画一幅画。一天画匠告诉他:“画好了!”那人一看,只见一块涂了漆的大木板上,只钻了个孔,却什么画也没有,于是生气地质问画匠。画匠说:“你要修一座房子,房子要有一堵高大的墙,再在这堵墙对面的墙上开一扇窗户。把木板挡在窗上,当太阳一出来,你在对面的墙上就可以看到一幅图画。”那人半信半疑,但也照办了。果然,在屋子的墙壁上,出现了亭台楼阁和车马往来的图像,好像一幅活动的风景画,更奇怪的是:画上的图像都是倒着的!
其实,这个带着夸张成分的故事里,其关键就在那块钻了孔的木板上,这样就可以用科学去解释了: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是一个物理现象:用一个带有小孔的隔板,遮挡在墙体与物体之间,当光透过小孔,墙体上就会形成物体的倒立实像。如果前后移动隔板,墙体上像的大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种现象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世界上第一个做这个实验的人,是我们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科学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
墨子的超前发现
墨子,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约生活于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子与他的弟子们,曾做过一个实验:在一个屋子朝阳的墙上开一个小孔,让一个人站在墙前,当猛烈的阳光照射在墙上时,屋内对面的墙壁上,就出现一个倒立的人像。
我们也简单做个实验:在一张纸板上戳一个直径大约3厘米的小孔,再点燃一根蜡烛,放在纸板前。纸板后放一张白纸。当蜡烛的光穿过纸板上的小孔,照射在白纸上时,会出现一个倒立的蜡烛火焰的像。当移动蜡烛,离纸板较近的时候,白纸上的像就变小变亮;当蜡烛离纸板较远时,像就变大变暗。
这就是小孔成像。那么它的原理是什么呢?
墨子在书中解释道:光线照到人,人体所反射的光线好比箭射那样地直线前进。人的下部在屏之高处成像;人的高部在屏之下面成像。即所成之人像为倒转。这是因为,来自足部的光线,其下面一部分被遮蔽了;来自头部的光线,其上面一部分被遮蔽了的缘故。但正因为在光路上或远或近存在着小孔,可让光线透入,故暗匣内所成之像是个明亮的影像。
同理,在我们的实验中,蜡烛的火焰向四面八方发射着光,每当一小束光穿过小孔,就会在白纸上形成一个对应的小光斑;全部穿过小孔的光斑,就会在白纸上形成了一个烛焰的像。烛焰上部发出的光,沿直线通过小孔,照在白纸的下部,烛焰下部发出的光则照在白纸的上部,所以在白纸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像。
实验证明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在两千四百多年前,墨子关于小孔成像的描述,科学而精确,更是世界首次,这在当时的文明里是相当超前的。
停滞与退步
遗憾的是,墨子的这个超前发现,自秦汉起一直被忽视,渐渐埋没在历史文化深处。到了唐代,“小孔成像”又被重复发现了。笔记小说家段成式,在其著作《酉阳杂俎》中记录了小孔成像的现,却把塔影的颠倒归因为“海影翻”,这相对于墨子的理论,是个很大的退步。
到了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有“小孔成像”的记载。他不但观察到了“小孔成像”会出现倒影,也观察到了“凹镜成像”可以同时形成正影和倒影。虽然,他否定了段成式“海翻所以影倒”魔幻解释,但是,他也出现的新的错误:把“小孔成像”与“凹镜成像”的原理归为一类。然而,小孔成像的原理在于光的直射,凹镜成像的原理在于光的反射,是两类不同的光学现象。
大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也有对小孔成像的记载:他观察到了光透过天窗或廊庑之窗,所形成的颠倒的塔影。但他对这个现象,也难以有所理论。
这些重复的发现,并没有进展式的研究成果,有时甚至是退步的错误的。
发展时期
一直到了十四世纪的元代,天文数学家赵友钦才有了新的发现。在他所著的《革象新书》里,有一篇“小罅光景”,写道:暗室上的小孔,尽管小孔不是圆的,但照出的光斑都是圆的。日食的时候,透过小孔照出的光斑也像日食的形状;孔的大小不同,但像的大小相同,只是浓淡不同;如果把像屏移近小孔,像会变小,亮度增加。
日食的时候,透过小孔照出的光斑也像日食的形状
赵友钦还在屋内地面挖了两口井,最深达约2.6米,作为物距,又以从地面到天花板的距离,作为像距,再用一千多支蜡烛,作为光源,做了多个严谨的大型实验。孔的大小和形状、光源亮度、像距和物距等,这些因素对成像效果的影响,都进行细致的研究,最终得出了正确结论:光穿过小孔所成的像,与光源的形状相同;光穿过大孔的所成的像,与孔的形状相同。这是中国古代对小孔成像研究作出的最为系统的论述。
同样是元代,大科学家郭守敬有了重大发展:他将小孔成像的原理,应用于天文仪器之中,制成了用于观测太阳的仰仪。仰仪的主体是一个铜制半球面,直径大约3米多,形状好像一口仰放着的大锅,因而得名。在半球面的边缘,刻着东、南、西、北和十二时辰;半球面的内部,纵横交错地刻划出网格,与观测地的纬度相应。大圆平面上,相交的两根杆子架着一块小板,板上有小孔。太阳光通过小孔,在格网上投下一个倒像,可以观测太阳的位置和日食。非常直观和方便。
从“小孔成像”千年以来被反复发现与遗忘的际遇,可见科学技术如果想要取得实质性的积累与进步,必须有一套科学的体系,这样,先人的研究成果才得以代代相传。但无论“小孔成像”的研究有多曲折,人们都会记住,是中国的墨子第一个发现: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