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锻造硬实力丨全力打好打赢抢修复电攻坚战
科技锻造硬实力丨全力打好打赢抢修复电攻坚战
台风“摩羯”过境后,南方电网公司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运用各类高科技设备和手段,全力开展抢修复电工作。从监测预警到智能勘灾,从应急通信到高效抢修,科技力量在此次抗风复电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监测:会商、研判,态势感知发挥预警作用
为了高效支撑抗风复电工作,南方电网生产指挥中心迅速行动,加强“战时”值班力量,相关人员24小时坚守现场,有序应对“战役”考验。
9月1日以来,南方电网生产指挥中心密切监视“摩羯”台风发展趋势和路径变化,动态发布台风预警响应信息,发挥了灾害预警“吹哨”作用。
9月5日,由南方电网公司输配电与储能部牵头成立的“台风‘摩羯’应急态势感知联合作战小组”,24小时连续作战,开展线路跳闸、厂站失压、用户停电、设备灾损、应急资源等信息汇聚研判,每两小时滚动发布快报,为南方电网公司灾害应急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台风登陆前后,我们组织了电力气象、杆塔结构等专业密切开展动态会商,结合中国气象局精细化格点预测风速,以及台风路径和风圈范围预报数据,关联输电线路设计风速开展杆塔受损风险预测,每日4次发布未来72小时存在受损风险杆塔清单,指导现场优化抢修资源配置。”南方电网生产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勘灾:多机齐飞、图像识别,智能勘灾机巢实现全自动
9月4日,国家级电力应急研究中心(广州)智能勘灾研究团队携带最新研究成果——支持“多机自动巡航+前端自动识别”的智能勘灾机巢,跟随应急特勤队提前到达海南、湛江预置备勤。台风过境后,团队迅速出动前往应急处置一线,应用研究成果助力当地供电局开展灾情勘察。
“这是集成了前端AI实时图像识别、多机协同自动控制软件、实时通信模块等应用为一体的智能勘灾集成系统,支持多台无人机同时进行多条线路勘灾巡视,实时分析和统计倒杆、断线、飘挂物等典型灾损信息,相当于快速勘灾‘智慧天眼’,能够对灾区进行快速评估,指导救援资源的合理分配,大幅提高抢修效率。”国家级电力应急研究中心(广州)专责李钰介绍说。
据悉,截至9月8日,该团队利用智能勘灾机巢累计完成超过60公里线路的勘灾作业,灾损智能识别准确率超过70%,相比于传统的人工操作无人机勘灾作业,有效缩短约60%作业时间,大大提升勘灾效率。同时收集各类灾损图片超过5000张、一线操作人员改善性建议20余条,为智能勘灾机巢进一步提升灾损自动识别能力和实用化水平奠定重要基础。
通信:起飞、悬停,无人机变身基站
9月7日,在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红旗镇一处抢修现场,随着一架无人机拖着长电线缓缓升空,通信网络得以恢复。这是国家级电力应急研究中心(广州)运用的无人机自组网设备。即利用无人机为载体搭建MESH无线自组网基站,无人机可以悬停在100米的高空上,通信信号可覆盖直径10公里的范围,在灾区无公网通信时保障灾区内的信息互通。
同时,国家级电力应急研究中心(广州)主动向各地支援海南的抢修队伍提供集群通信终端,保障一线应急队伍之间的现场通信需求。在文昌全市出现断电断水断网的情况下,出动应急通信指挥车建立基于卫星的应急通信系统,有力支撑海南电网公司前线指挥部的有效运转。
9月8日,在海口供电局南部配电中心完全断网、与外界失联4天的情况下,国家级电力应急研究中心(广州)火线驰援。该中心专责王隆说:“我们通过高通量卫星便携站、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率先搭建了南部配电中心与外界之间的应急通信通道,顺利实现海口南部重要供电节点与外界之间的视频、语音通话,及时传递各类重要信息。”
抢修:钻孔、立杆,一个“机器人”全“搞掂”
9月11日上午,在湛江市徐闻县西连镇边板村的10千伏军港线抢修现场,一个有“钳子”、有挖斗、有履带的特殊机械引发村民围观。这是南方电网(广东)综合应急基地应急特勤队带来的路履两用遥控多功能钻孔立杆“机器人”(以下简称立杆“机器人”)。
遥控操作、精确定位、抓取电杆、开挖泥土、树立新杆、夯实土基...立杆“机器人”体型庞大但行动敏捷,“立杆‘机器人’配有灵活的机械臂,能一机多用,大大缩短立杆作业时间。”广东电网公司应急中心副总经理刘文松介绍道,西连镇是台风受灾较严重地区,“这里抢修任务很重,至少有23支杆需要处理,立杆‘机器人’就能发挥大作用。”
“传统的更换电杆作业至少需要两个小时,还存在人身安全风险,立杆‘机器人’只需要20分钟。”急特勤队员熟练地操作着立杆“机器人”,辗转于南山镇、新寮镇、龙塘镇、西连镇的各个抢修点,种下一根根电力“秧苗”。
抢修复电,刻不容缓。在本次抗风救灾中,广东电网公司亮出“家底”,运用了大量高科技设备,助力打赢抢修复电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