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五不借,借了家不兴”:五样不宜外借之物及其寓意
“东西五不借,借了家不兴”:五样不宜外借之物及其寓意
老话说得好:“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在日常生活中,找人借东西,或者是借东西给他人,这是很常见的事情。不过需要注意,也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借给别人,或者是向他人借用的。在过去民间就有着“东西五不借,借了家不兴”,它其实就是在提醒我们,借东西是有讲究的,有五样东西就尽量不要借给他人。
这是一句充满警示意味的古老箴言,哪到底是哪五样东西不能借呢?又有什么道理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借米不借柴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说,在生活中可以把粮食借给别人,但是却不能借用家里的柴火。为何不值钱的柴火,不能借给他人呢?
这是因为,米不管是在任何时代,它都是基本生活物资。特别是在饥荒或困难时期,借米是出于人道主义的援助,体现了邻里间的互助精神。何况在平时,当家里的大米不够了,向左邻右舍借一点,然后买了还给对方,这也很常见。
而柴火,指的就是做饭烧菜所用的燃料,这个在农村可以说是随处可见。只要是自己不怕吃苦,去到山里就能轻松捡拾一担柴火回去。因此像柴火这样的东西,并不值钱,也完全没有借用的必要。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古人不提倡借人柴火这样不值钱的东西,一方面是把这样的东西借给他人,就可能会让借者产生依赖心理,忽视自身的努力与劳动。
另外一方面,就是对方可能会有贪便宜的心态,这样的东西本来不值钱,完全没有必要借用。如果借用了的话,到时候也未必会还。
在现代社会,这一原则依然适用,它鼓励我们在面对困境时,首先要依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和改变,而非一味依赖他人的帮助。
借衣不借鞋
“借衣不借鞋”,这一习俗反映了古人对个人尊严和隐私的重视。衣物作为外在的装扮,借出尚可接受,但鞋子直接与个人卫生和隐私相关,借出可能带来不便甚至尴尬。比如衣服借出去以后,还回来了洗洗还是可以穿的。现在很少有人会借衣服了,可是在古代很多穷苦人家,就会像亲友借衣服穿。
但是不能借鞋子,因为鞋子往往与个人的行走习惯和身体状况紧密相连,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所以穿别人的鞋子,未必适合自己的脚。
同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一些人脚有疾病,比如脚气等,这样就不是洗洗就能穿了,不合适的鞋子可能导致健康问题,因此古人忌讳借鞋子这样的东西。
宁借人停丧,不借人成双
这种说法看似极端,实则蕴含深意。说的是自己的房子,宁愿借给别人停丧,即办丧事,也不能借给别人来结婚。言外之意就是千万不能把房子借给别人来结婚。
这是因为停丧是短暂的,不会对家庭结构产生长远影响;而结婚的话,则不一样了,婚姻关系的建立与维系远比短暂的停丧复杂得多,一旦处理不当,可能引发家庭矛盾甚至破裂。
这一观念启示我们,借用物品给他人,如果是涉及家庭稳定的大事上,应当格外谨慎,避免因为一时的善意而介入他人的家庭纷争,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借急不借穷
这句老话非常经典,估计很多人都有听说过,老辈人也常这样叮嘱年轻人。
它的意思是说,当亲朋好友遭遇紧急情况,如疾病、灾难等,伸出援手是人之常情,也是社会文明的体现。
但面对长期的贫困,单纯的经济援助往往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助长惰性,削弱受助者的自我发展能力。
因此,在提供帮助时,应更注重培养受助者的自立精神,鼓励其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现状。这个也叫“帮急不帮穷”,如果不能真正的帮助对方,不如不帮,不如就会助长其惰性。
祭祖、拜神供品及特定物品不借
祭祖、拜神的供品等物品,因其特殊的意义和用途,通常不被外借。这些物品不仅是物质上的存在,更是文化传承和精神寄托的象征。
在小编的家乡这边,就特别忌讳这一点,如果家里没有了的话,只能是去集市购买,如果来不及了,也只能是找邻居购买,而避讳借用。
另外在民间过去还有像蒸包子、馒头发酵的酵母不能借,还有药罐子、轮椅、拐杖、婴儿床等也不能借。而在今天不能借的物件就更多了,像身份证、手机、电话卡、车子、房产证等,更是不能借给外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