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蒂斯的“野兽派”看刘海粟
从马蒂斯的“野兽派”看刘海粟
在20世纪的艺术史上,刘海粟和马蒂斯无疑是两位极具革命性和创新精神的艺术大师。刘海粟在中国推动美术教育改革,打破封建传统;马蒂斯则创立野兽派,引领色彩革命。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展现了两位艺术家在各自领域的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
刘海粟(1896-1994)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美术教育家、美术史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强烈的“企图心”,这种“企图心”体现在他对传统的叛逆与颠覆,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刘海粟革新美术教育,冲破封建伦理
1912年冬天,年仅16岁的刘海粟创立了上海图画美术院,三年后担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他首创的大专院校男女同校制度,打破了封建陋习,引起了社会的极大震撼。更为激进的是,他率先引入裸体女模特人体写生,这一举措冲决了中华几千年来的封建伦理,引发了长达近10年的争议。最终,在法国领馆的庇护下,上海美专使用真人模特教学才得以合法化。
《上海画报》照片
马蒂斯与野兽派:色彩革命的先驱
亨利·马蒂斯个人照片
亨利·马蒂斯(1869-1954)是野兽派的创始人,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具革命性的画家之一。1905年,在巴黎秋季沙龙上,以马蒂斯为首的画家群体展出了一批用色大胆、异于传统的作品,被戏谑地称为“野兽”。野兽派是一场色彩的革命,它将色彩从自然主义和记录功能中解放出来,着重体现色彩的象征性。
亨利·马蒂斯《带绿色条纹的马蒂斯夫人像》40x32cm,1905
刘海粟与马蒂斯之间的同与异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51.5x1191.5cm,北宋
在20世纪的东方,刘海粟的泼墨作品传承和发展了唐代的泼墨技法。他将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的色彩象征性从皇家审美寓意和儒学审美内涵中解放出来,转化为具有野兽派风格的浓烈的自我象征色彩表达。在线条表达上,他的作品远观大气蓬勃,近看概括生动。
刘海粟《石笋矼云松》97.5x52.3cm,1983
刘海粟14岁便游走在中西文化之间,始终以中国传统绘画为根基,不失中国画的气韵。他试图用自己的眼界和世界观突破传统,探索国画的多种可能性。他的油画作品从野兽派中汲取营养,用强烈的色彩表达主观感受,并运用到国画创作中去。
刘海粟《黄海一线天奇观》69.3x134.1cm,1976
刘海粟《黄山立雪台晚翠图》47.8x90.8cm,1979
刘海粟:推动中国画走向世界,艺术救国的先驱
刘海粟在欧洲考察
1929年,在蔡元培先生的帮助下,刘海粟以驻欧特约著作员的身份到欧洲考察美术。1934年,他与郑午昌、贺天健等人在普鲁士美术院举行了“中国绘画艺术展”,随后在欧洲多个文化名城巡回展出,大长民族志气,改变了欧洲“只知有中国古代不知有中国现代”的认知。
刘海粟等人在德国办展览
抗战期间,刘海粟积极参与艺术救国活动。1940年,他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举办中国现代名画筹赈展览会,随后在新加坡等地举办筹赈画展,为国家筹得巨额赈款,支援国内抗战。
刘海粟《黄山青龙潭》104.8x51.3cm,1980
何谓大师?笔墨再好,画技再高,最多也只能称作“大师傅”。能推动历史发展的人,才是真正的大师。马蒂斯做到了,刘海粟也做到了。他们不仅是做到了,更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先驱。
刘海粟《黄岳人字瀑》128.4x64.2cm,1982
刘海粟《黄山松涛》139x67cm,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