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出土简牍看“隶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出土简牍看“隶变”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24/11/85671624_1147504869.shtml

所谓隶变是指与隶书体的产生有着连续发展线索的书体演变现象。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隶变即指篆书演变为隶书的过程。而广义的隶变则不仅包括篆书演变为隶书的过程,还包括隶书演变为楷书、行书、草书的过程。本文将从篆书演变隶书、隶书演变楷行草两个部分来讨论这一重要现象。

篆书演变隶书

狭义隶变开始的最晚时期应该推测到战国中晚期。简牍特殊的瘦长形制要求人们在上面运用排叠横向的线条写出更多字,并且人们需要更快地书写,隶变的过程悄然开始。从战国中期到秦小篆产生之前的古隶属于隶变的早期样貌。代表有《青川木牍》,有与篆书笔法形体完全相同的字形,也有与汉简相当接近的字形。但这两者都是少数,大多数字呈现出一种篆隶迭变的状态,减少了篆书的盘屈,易圆为方,化繁为简,并出现隶书的笔势、笔顺与结体方式。


青川木牍

至小篆产生,在民间行进中的隶变进一步演进,以《云梦睡虎地秦简》为代表,小篆结体正、线条匀称、随体盘诘,睡虎地秦简结体倚斜,线条有提按与节奏,并有方折线条与结构,整体隶书特征较《青川木犊》更成熟与强烈。


云梦睡虎地秦简

还有《天水放马滩秦简》,此册书写颇为率意,在快速书写横划时自然形成的起笔重驻、收笔轻提,当时成熟隶书“蚕头雁尾”的雏形。


天水放马滩秦简

到了西汉初期,隶书已快成熟,如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乙本》。如果说秦简在字形上的内向性结构还残留有篆书的封闭式空间的话,马王堆帛书则已转变为一种开放式的空间结构。


老子乙本

在线条上,强调波挑,一列字的最后一划常拉长伸展,于端庄严谨中现活泼生动。成熟汉隶的典型特征已经具备。至西汉晚期,隶书趋于成熟,如汉宣帝《元康四年简》与连云港出土的《名谒》。《名谒》的精美与东汉成熟的八分书不分伯仲。


连云港出土名谒

至东汉中晚期,隶书大成,诞生了诸多不同的鲜明风格,随着厚葬风气与举孝廉制兴盛,刻于顽石,以垂后世。庙堂一路如《乙瑛》《史晨》,灵秀一路如《礼器》《曹全》,雄浑一路如《张迁》《鲜于璜》,率意一路如东汉三颂与《开通褒斜道刻石》。各具特色,蔚为大观。至东汉末期,官方之《熹平石经》已见隶书略为僵化。狭义隶变之演进基本完结。


乙瑛碑

隶书演变楷行草

在西汉早中期隶书略微成熟时,大体上的风格即分为了正体与草体。正体向着标准化与风格化的方向发展,而草体则更加多变,更敏锐地反映时代意向与字体演进选择,逐渐演化出楷行草三体。在时期上最早出现的是草书,它作为一种独立的字体与隶书并行发展并于西汉时期成熟。从西汉早期马王堆《遣策》带有草化倾向


马王堆3号墓遣策

到西汉晚期的《永光元年简》已经出现固定的草法。至新莽时期已经成熟


永光元年简

此时的草书均带隶势,字字独立,被称为“章草”。东汉时的《公孙君方》点划狼藉、荒率自然,可作为东汉早期简牍草书的杰作。


公孙君方

至东汉末期,张芝现世,又有崔瑗、杜操诸公,如众星捧月,草法大盛。这从赵壹《非草书》也可见一斑。

其次是楷书,它在东汉中晚期的简牍中逐渐孕育而出,如《永和二年简》。开始去除波挑,出现类似楷书的结构与点划,可视为楷书开端之例证。


永和二年简

至于行书,是和楷书相互影响,一起萌芽起来的,如出土于河北沧县的《朱书砖》,除略具楷法之外,笔画有连带简化,可视为行书发展初级阶段。


朱书砖

至汉末魏初,钟繇的“钟书三体”即含“章程书”与“行狎书”,可佐证楷行书的发展。此后隶书的主体地位为楷行草书取代,广义的隶变大体完结。

综上所属,两种隶变均通过对原本字体的改变,推进了中国文字的迭代。在漫长的隶变过程中,给予线条的意义是最大的。快速书写的要求极大地丰富了笔法。商代甲骨文至秦小篆严谨庄重的气氛被运动生动的线条打破了。在提按、疾徐、中锋侧锋、藏锋露锋之间,线条独立了,自由了,配合由此而来空间章法上的变化,形成一个无比丰富的语汇系统。使中国书法成为“中国各类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的灵魂”。故尔在书法史上,我们将隶变的过程称为书法艺术自觉的先导。而隶变带来的篆隶相混、古今杂形的现象也使汉代书法称为书史上最不拘一格,包容万象的时代。这样的字体资源基础也称为汉代书法艺术达到高峰的重要原因。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