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脊肌萎缩症(SMA):诊断和治疗的过去、现状和未来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脊肌萎缩症(SMA):诊断和治疗的过去、现状和未来

引用
1
来源
1.
https://bydrug.pharmcube.com/news/detail/658fc329343f31989a7104ec62deac6c

脊肌萎缩症(SMA)是一种严重的神经肌肉疾病,主要由运动神经元基因1(SMN1)的突变引起,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SMA在婴幼儿中尤为严重,被称为“婴幼儿的头号遗传病杀手”。然而,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SMA的诊断和治疗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SMA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展望。

脊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一种严重的神经肌肉疾病,主要由运动神经元基因1(SMN1)的突变引起,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SMN1基因突变导致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进行性死亡,进而引起肌肉无力和萎缩,这一疾病在婴幼儿中尤为严重,被称为“婴幼儿的头号遗传病杀手”。

在人群中,SMN1基因的变异携带率相对较高。SMA患者不仅病情严重,而且治疗成本高,预后差,严重影响生存质量。为了减少SMA患者的出生和改善预后,我国专家学者结合国情发布了《脊髓性肌萎缩症中国三级预防指南》,通过筛查策略的有效实施,以其降低SMA的发病率。

SMA曾经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然而,进入21世纪后,随着对SMA致病机理的深入研究和新型药物的开发,SMA患者看到了希望。已有针对SMA的治疗药物得到批准并用于临床,极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作者在详尽的文献回顾中,追溯了SMA研究的历程,从1891年首例SMA患者的报道,到1995年SMN1/SMN2基因的发现,再到三级预防策略的开展和新型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这一光辉历程的感慨,每一代的医学研究者都为之付出了巨大努力。这些成就不仅彰显了医学研究的进步,也体现了人类对抗遗传疾病的坚定决心。

作者寄望于新一代医生和研究人员能够领会SMA的历史进程及其治疗进展,从而继续推动该领域的研究与发展。

SMA流行病学

SMA的发病率约为1/10,000至1/20,000的活产婴儿,携带者频率在普通人群中为1/40至1/70。

SMA分类

SMA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根据患者起病年龄和病情进展情况,分为五种亚型:

  • 0型(最严重的类型,发病于出生前,出生后发展为严重的呼吸衰竭)
  • I型(Werdnig-Hoffmann病;一种严重的类型,发病于6个月龄前,无法独坐)
  • II型(Dubowitz病;一种中间类型,发病于18个月龄前,能够独坐,但不能站立或行走)
  • III型(Kugelberg-Welander病;一种轻微类型,发病于18个月龄后,能够独立站立和行走)
  • IV型(最轻微的类型,发病于30岁后)。

SMA遗传学

在1990年,美国Gilliam等人,法国Melki等人在同一时间将SMA的基因位点定位于第5号染色体的相同区域5q13。1995年,在5q13区域发现了两个与SMA相关的基因,SMN1和SMN2。这两个基因是旁系同源基因。位于端粒侧的SMN1基因是SMA的致病基因,它的丢失或缺陷会导致不同表型的SMA。位于着丝粒侧的SMN2基因是SMA的修饰基因,它的拷贝数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SMN1和SMN2呈现倒置重复或者串联重复。

132年SMA研究的3个历史阶段

01
第一阶段 临床诊断和分类 (104年)

02
第二阶段 致病基因发现及临床药物研究(21年)

03
第三阶段 新的治疗方法和新生儿筛查(7年)

FDA批准的SMA药物

Nusinersen作用机制

Hua等人提出,nusinersen阻碍了SMN2前mRNA内含子7中的ISS-N1与hnRNP A1/A2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Singh等人提出了一个不同的机制。Nusinersen改变了SMN2前mRNA的二级结构,促进了U1 snRNP在SMN2前mRNA外显子7的5'剪接位点的招募。

备注:2016年美国FDA批准世界首款精准治疗SMA药物诺西那生钠(Nusinersen)上市,2019年中国获批,2021年纳入医保。诺西那生钠注射液经腰椎穿刺鞘内给药,患者需要长期用药。

Zolgensma作用机制

Zolgensma是一种基于scAAV9载体的药物,能够穿过血脑屏障。载体内含SMN基因cDNA,将正常SMN1基因导入患者体内,从而改善运动神经元等受累细胞的功能。

备注:2019年索伐瑞韦Zolgensma (onasemnogene abeparvovec)在美国上市,是全球首个针对SMA的一次性基因疗法,用于2岁以下的SMA患儿,一次性静脉给药,被称为“史上最贵药”。国内尚未获批临床应用。

Risdiplam作用机制

Risdiplam可能针对SMN2外显子7的两个区域对高度选择性的pre-mRNA进行剪接。第一个区域是SMN2转录的pre-mRNA的7号外显子的5'-剪接位点(TSL2)。一个risdiplam分子稳定5'-剪接位点RNA序列和U1 snRNP RNA序列的双链,并促进剪接起始。第二个区域是SMN2外显子7内的内含子剪接增强子2(ESE2)周围的内部结构。Risdiplam分子结合到ESE2区域,改变SMN2外显子7前半部分的茎环结构(TSL1)。与ESE2区域结合的Risdiplam分子抑制hnRNPG蛋白的结合,同时促进两种剪接调控蛋白的结合:远上游元件结合蛋白1(FUBP1及其同系物,KH型剪接调控蛋白(KHSRP)。TSL1包括一个顺式作用元件,抑制SMN2外显子7的剪接,而FUBP1和KHSRP蛋白是反式作用因子,促进SMN2外显子7的剪接。

备注:利司扑兰是首个SMA口服治疗药物,2020年利司扑兰(Risdiplam)在美国上市,2021年6月利司扑兰在中国首次获批用于治疗2月龄及以上SMA患者;2023年1月列入医保;2023年6月,国家药监局正式批准利司扑兰口服溶液用散适用人群拓展至 16 日龄及以上的 SMA 患者,患者需要长期用药。

SMA新生儿筛查

(1)无症状SMA的筛查

随着新型药物nusinersen、onasemnogene abeparvovec和risdiplam在临床上的应用,SMA的早期诊断变得至关重要。延误或错误诊断可能导致治疗效果大打折扣。临床试验表明,这些药物在无症状的SMA患者中效果显著。如果在症状发展之前治疗,预测患有SMA I的婴儿也能够独坐,SMA II的婴儿能够独立行走。此外,全球范围内基于人群的新生儿SMA筛查项目正在增多,有助于在症状出现之前就开始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筛查大多针对的是SMN1基因的缺失,而非基因内的突变。

(2)防止SMA延迟诊断

在SMA的新生儿筛查开始之前,SMA的诊断往往会被延迟,这可能导致治疗时机错过。在SMA新生儿筛查开始之前,SMA I通常在6个月被诊断,SMAII和III分别在20个月和50个月大时被诊断。然而,新生儿筛查可以防止诊断的延迟,并使患者尽可能早地接受治疗。目前,新生儿筛查可以检测到无症状和有症状的SMA,并在出生后3至4周内开始治疗,实现较好的运动功能。此外,对于那些有其他合并疾病的SMA患者,新生儿筛查尤为重要。新生儿期间,对低肌张力的鉴别诊断非常困。患有低肌张力的婴儿出现呼吸或其他问题可能会导致SMA延迟诊断。新生儿SMA筛查可以帮助在症状出现之前做出诊断,防止SMA延迟诊断。

凯德维斯SMA检测试剂盒

凯德维斯自主研制的“人SMN1基因外显子缺失检测试剂盒(荧光定量PCR法)”于今年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注册证书(国械注准20243400227)

该款试剂采用PCR-荧光探针法,通过检测SMA致病基因SMN1外显子7和8拷贝数,辅助临床对SMA进行携带者筛查与疾病诊断。

  • 婚前/孕前/孕早期进行SMA携带者检测,可精准发现SMA携带者,结合遗传咨询与产前诊断,有效预防SMA患儿出生;
  • SMA新生儿筛查,可进行早诊断、早干预。

文献来源:Spinal Muscular Atrophy: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t J Mol Sci. 2023 Jul 26;24(15):11939.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