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是地下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关键环节。本文系统介绍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方法,详细阐述了各自的评价要素、计算方法和应用原则,为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实用的参考指南。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是地下工程洞室岩土工程研究的核心,一般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定量评价方法适用于埋深较大或规模较大的地下洞室,对埋深较浅或规模较小的洞室,定性评价即可满足工程需求。关于两种方法简述如下:
1. 定性评价
1.1 概述
定性评价是根据工程设计要求,对洞址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并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对洞室围岩进行分类和分段,找出可能产生失稳的部位、破坏形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1.2 评价要素
1.2.1 岩体特性
包括岩石强度、结构面特性和地下水条件。
1.2.2 洞室形状与规模
断面形状和施工方式会影响围岩的稳定性。
1.2.3 常见失稳部位
破碎松散岩体或软弱岩类分布区。
碎裂结构岩体或半坚硬层状岩体分布区。
多组软弱结构面切割部位。
应力集中部位,如岩柱或形状急剧变化的区域。
1.3 围岩稳定的标志
岩体完整性较好:
新鲜完整的坚硬或半坚硬岩体是围岩稳定的重要标志。
这些岩体裂隙不发育,整体性好。
裂隙发育情况:
稳定围岩的裂隙通常较少,或者虽有裂隙但其间隙紧密闭合,且裂隙的连续性较差,不能形成贯通的不稳定分离体。
地下水活动情况:
围岩稳定的区域地下水活动较弱或基本没有。
如果岩体新鲜坚硬,即使裂隙较发育,但在地下水活动微弱的情况下也可视为稳定。
岩体类型:
在地质条件上,新鲜坚硬或半坚硬岩体通常是稳定的围岩类型。
2. 定量评价方法
定量评价是根据一定的判据对围岩进行稳定性定量计算。目前工程上常用稳定性系数η来反映围岩的稳定性。所谓稳定性系数是指围岩强度与相应的围岩应力之比,当η=1 时,围岩处千极限平衡状态;当η>1 时,围岩稳定;当η<1 时,则不稳定。实际评价时,为安全起见,应有一定的安全储备,因此常将η 除以一大于1 的安全系数。
当 η= 1时,围岩处于极限平衡状态。
当 η> 1时,围岩稳定。
当 η< 1时,围岩不稳定。
2.1 η的通用计算
在地下洞室工程中,常取安全系数FS= 2,即要求围岩的实际强度至少是计算强度的 2 倍。
这意味着即使实际强度降低到一半,洞室仍然能够保持稳定。
引入安全系数后的围岩稳定性条件变为:
η = 岩体强度 / 围岩应力 ≥ FS
或:
实际强度 ≥ 计算应力 × FS
这种方式确保了工程的长久安全和耐久性。
2.2 整体稳定性计算
针对整体状或块状岩体,将围岩视为均质连续介质,通过弹性应力分布计算洞壁处的最大应力,并与岩体的抗压或抗拉强度进行比较,确保满足以下条件:
其中:
σoc和 σot分别为洞壁的最大压应力和拉应力。
σc和 σt为岩体的抗压和抗拉强度。
FS 为安全系数,一般取值为 2。
2.3 局部稳定性计算
针对裂隙岩体中由于结构面切割形成的不稳定分离体进行分析。
2.3.1 洞顶分离体稳定性
通过求解分离体的高度和单位长度重量,计算出稳定性系数。当稳定性系数γ > 2时,洞顶分离体稳定,否则不稳定。
2.3.2 侧壁分离体稳定性
通过考虑侧壁分离体在自重作用下的滑移和抗滑阻力,计算稳定性系数。若稳定性系数满足一定的安全要求,则侧壁分离体可视为稳定。
3. 稳定性评价原则
避开不稳定部位:选址时应尽量避开地质条件较差或应力集中的区域。
确保安全储备:评价中引入安全系数,确保围岩具有足够的稳定储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