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何而来,如何更新?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何而来,如何更新?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从1982年首批24座城市入选至今,全国已有142座城市获得这一称号。这些城市不仅见证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更在新时代的城市更新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什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始于1982年,由北京大学侯仁之、建设部郑孝燮和故宫博物院单士元三位先生共同提议建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四条规定,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由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
侯仁之、郑孝燮、单士元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范围不仅限于建制市,还包括县或市辖区。对于比县级更低的城镇、街道、村庄,则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国务院2017年修订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提出了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五项条件,包括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保留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等。
共有多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自1982年首批24座城市入选以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23年10月,全国已有142座城市获得这一称号,分布于31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江苏省拥有13座,数量最多;浙江省、山东省各有10座;而海南、青海和宁夏则各有一座。
这些城市中,四大直辖市全部在列,地级市与县(县级市、区)的数量比例约为2:1。例如,河北省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包括承德市、保定市等市级城市,以及正定县、山海关区等县级区域。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如何保护?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遵循三个核心原则:保护历史真实载体、保护历史环境、合理利用与永续利用。2005年,住建部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为保护工作提供了具体指导。
保护规划需要全面调查历史文化遗产,分析其文化内涵和价值,确定保护目标和原则。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还需要改善城市环境,满足现代生活需求,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保护措施涵盖保护界线划定、建筑高度控制、道路交通、市政工程等多个方面。
对于保护不力导致历史文化名城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国务院有权撤销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2019年,就有5个城市因保护工作不力而被通报批评。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如何更新?
随着城市发展进入更新阶段,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面临着更新改造的需求。各地积极探索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之道,涌现出一批成功案例。
重庆:让历史建筑重塑城市景观风貌
重庆作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通过建设开埠遗址公园,成功重塑了南滨路的山水风貌。公园由陈列馆组团、伴山江景组团、亚细亚组团构成,包含8处文物保护建筑和2处历史建筑。立德乐洋行仓库旧址改建的重庆开埠历史陈列馆,不仅保留了开埠时期的风貌,还通过现代技术展示,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
苏州:吸引社会力量打造活力创业之地
苏州在城市更新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其经验获得住建部认可。通过引入城市“合伙人”,成功吸引市场主体参与。例如,蓝·芳华文化创意园将老旧厂房更新为花园式绿色产业园,既保留历史记忆,又注入新的生命力,成为新一代的活力创业之地。
景德镇:工业遗产转型成为文化新地标
景德镇作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通过改造御窑厂遗址和宇宙瓷厂,成功将工业遗产转型为文化新地标。陶溪川不仅保留了原有建筑风貌,还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和艺术机构入驻,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成为景德镇城市复兴的重要标志。
结语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与满足现代生活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通过各地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这些承载着中华民族记忆的城市正在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环球人文地理、中规院风景院、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相关城市政府网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