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疗法:一种新型的中医针灸治疗方法
腹针疗法:一种新型的中医针灸治疗方法
腹针疗法是一种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新型针灸方法,通过在腹部进行针刺来调节脏腑、经络,从而治疗全身疾病。本文详细介绍了腹针疗法的理论基础、操作方法、适应症和禁忌症等内容,具有一定的医学参考价值。
一、腹针疗法的理论基础
(一)脏腑经络说
腹部集中了人体许多重要的内脏器官,因此腹部与五脏六腑有密切的关系。腹部分布有大量经络,为气血向全身输布提供了较广的途径。腹部循行的经脉有10条,即足三阴、胃经、胆经、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阴维脉;腹部的穴位有48个,脏腑的募穴大多集中在腹部。所以在腹部进行针刺治疗具有脏腑最集中,经脉最多,途径最短的优点。
(二)神阙调控说
人在母体是通过脐带从母体吸取营养逐渐成形的,脐带是人体最早运行气血的通道,在人体胚胎发育成人形之前就已经存在,随后演变为神阙穴。所以,以脐带暨神阙为核心的经络系统是人体最早的调控系统--先天经络系统,是经络系统的母系统。腹针是以人体先天经络系统--神阙系统为核心,调控人体全身各种机能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针灸治疗方法。神阙系统特点:形成最早、部位表浅、功效强大、调节迅。
(三)生物全息说
生物全息律认为:生物体每一相对独立的部分都是源于同一生物胚的延续,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所以像头、耳等微针系统都是生物全息律的体现。腹针作为一个微针系统,其特定区域都包含着整个机体的生命信息,在结构上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同样也存在着“全息反馈现象”,即人体整体的信息也对腹部发生影响,产生调节和控制作用,反过来,腹部的信息不但反映着整体的状况,也对整体产生影响和调控作用。腹针中通过腹部的全息分布特点对人体相应部位进行对应的调节便是腹针取效的机理所在。
(四)西医理论的认识
近年,西方的医学家也提出了与先天经络相似的理论,把腹部称为:人类的第二大脑。认为人生来有两个脑,即颅脑与肠脑,两脑相互作用与影响。据德国《地球》杂志报道,一些科学家认为,人类的许多感觉和知觉都是从肚子里传出来的,肚子里有一个非常复杂的神经网络这一“第二大脑”也被称为“腹部大脑”,它拥有大约1000亿个神经细胞,比骨髓里的细胞还多。
二、腹部的全息影像特点
人体在腹部的全息影像酷似一个伏在前腹壁上的神龟。中心部位是神阙,头顶部是中脘穴。尾部是关元穴,中心部向左右延伸的边端是大横穴。颈部从两个商曲穴处伸出。头部伏于中脘穴上下。尾部从两个气旁穴(气海旁开5分)处向下延伸终于关元穴附近。前肢分别由滑肉门(肩部)引出,在上风湿点(肘部)屈曲,止于上风湿外点。后肢由外陵穴(髋部)向外伸展止于下风湿点(膝部),向外伸展止于下风湿下点穴(踝部)。
三、腹针常用穴位的定位及功能
- 中脘
- 定位:神阙上4寸,任脉上(中庭--神阙中点)
- 功效:中、深刺--消化系统疾病、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疾病、咳嗽、气喘;浅刺--口、鼻、牙、头面部疾病
- 下脘
- 定位:神阙上2寸,任脉上(中脘--神阙中点)
- 功效:中、深刺--消化系统疾病;浅刺--第七颈椎及其周围相应部位疾病
- 建里
- 定位:神阙上3寸,任脉上(中脘下1寸)
- 功效:中、深刺--消化系统疾病;浅刺--第一颈椎及其周围相应部位疾病
- 水分
- 定位:神阙上1寸,任脉上(下脘下1寸)
- 功效:中、深刺--呕吐、腹泻、痢疾、肾炎及其他慢性炎症;浅刺--第七胸椎及其周围相应部位疾病
- 神阙
- 定位:脐之正中
- 功效:主治肠炎、痢疾、腹泻、腹痛、中暑、妇科疾病(绝对不可针,但可灸)
- 关元
- 定位:神阙下3寸,任脉上
- 功效:中、深刺--下焦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益肾回阳;无浅刺
- 气海
- 定位:神阙下1.5寸,任脉上(神阙--关元中点)
- 功效:中、深刺--下焦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大补元气
- 阴都
- 定位:中脘旁开0.5寸
- 功效:中、深刺--胃肠疾病、失眠、头痛;浅刺--耳前部位疾病
- 石关
- 定位:建里旁开0.5寸
- 功效:中、深刺--胃肠疾病;浅刺--颈部相应部位疾病
- 商曲
- 定位:下脘旁开0.5寸
- 功效:中、深刺--胃肠疾病;浅刺--颈肩结食部想废部位疾病
- 气旁
- 定位:气海旁开0.5寸
- 功效:中、深刺--腰肌劳损、腰背酸困、下肢无力;浅刺--第二、三腰椎周围相应部位疾病
- 气穴
- 定位:关元旁开0.5寸
- 功效:中、深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浅刺--第四、五腰椎周围相应部位疾病
- 天枢
- 定位:神阙穴旁开2寸
- 功效:中、深刺--消化系统:便秘、腹泻、生殖系统疾病;浅刺--侧腰部及其周围相关部位疾病
- 滑肉门
- 定位:水分旁开2寸
- 功效:中、深刺--上消化系统疾病;浅刺--肩及肩关节周围相应部位疾病
- 外陵
- 定位:阴交穴旁开2寸(天枢穴下1寸)
- 功效:中、深刺--下消化系统:便秘、腹泻、生殖系统疾病;浅刺--髋部及髋关节周围相关部位疾病
- 大横
- 定位:神阙旁开3.5寸
- 功效:中、深刺--益胃健脾、调理中焦
- 上风湿点
- 定位:滑肉门上0.5寸,外0.5寸
- 功效:中刺--清热、解毒、化湿,治疗上半身炎症;浅刺--肘关节及其周围相关部位疾病
- 上风湿外点
- 定位:滑肉门外1寸
- 功效:中刺--调节上肢经络;浅刺--腕关节及其周围相关部位疾病
- 下风湿点
- 定位:外陵下0.5寸,外0.5寸
- 功效:中刺--清热、解毒、化湿,下半身之炎症;浅刺--膝关节及其周围相关部位疾病
- 下风湿下点
- 定位:下风湿点下0.5寸,外0.5寸
- 功效:中刺--调节下肢经络;浅刺--踝关节及其周围相关部位疾病
四、腹针疗法中的常用处方
- 天地针(此方寓“养后天以补先天”之意,故名“引气归元”)
- 组成:中脘、关元(腹针中以中脘为天,神阙为中,关元为地)
- 功效:具有治心肺、调脾胃、补肝肾之效
- 引气归元
- 组成:中脘、下脘、气海、关元
- 功效:具有健脾益肾之效
- 腹四关
- 组成:滑肉门(双)、外陵(双)
- 功效:具有通调气血、疏理经气,使之上输下达肢体末端的作用,是引脏腑之精气向全身布散的妙穴,故名“腹四关”。临床用于治疗全身性疾病,与引气归元或天地针合用,兼有通腑之效。
- 调脾气
- 组成:大横(双)
- 功效:具有调理脏腑,益胃、健脾、化湿之功。与腹四关合用治疗腰部疾患和坐骨神经痛;与风湿点合用治疗全身关节炎或肩周炎等症。
- 风湿点
- 组成:上风湿点、下风湿点
- 功效:消肿、止痛。与大横合用可祛风滑利关节、消肿痛,散淤血。
五、腹针疗法的针刺手法及操作规范
(一)定穴—比例寸法
(二)针刺的手法
- 进针深度
- 浅刺:刺入皮下,以病人无针感为度
- 中刺:介于浅刺与深刺之间,将针刺入腹部的脂肪
- 深刺:刺入较深皮下组织,以病人有轻微的酸麻胀,痛等针感为度
- “浅刺调筋骨,中刺调经脉,深刺调脏腑”
- 根据“神龟图”取穴浅刺,多针对急症,针对疾病的标,以解决头身肢体局部疾患为主;根据经脉分布取穴中刺,则能疏通经脉、活血化瘀、鼓舞气血运行;根据辩证取穴深刺,以任脉为主,如天地针。调节脏腑,适用于病程较长,累及脏腑或其邪在里的病。治疗慢性病、疑难病,针对疾病的本。
- 针刺方法
- 按照处方要求确定针刺穴位顺序
- 局部常规消毒,避开毛孔、血管进针
- 穴位定点准确,快速刺穿表皮
- 进针时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
- 留针时间20~30分钟,体质好和病程短的病人时间稍短,体质差和病程长的病人时间稍长
- 出针顺序与进针顺序相同
- 常用的针刺法
- 三角针:以主穴为顶点向上或向下各距3~5分,分别再刺两针使三针形成等腰等边三角形。适宜于症状比较局限的疾病。如膝关节疼痛、局部关节疼痛。
- 三星法:以主穴为基础向上下、左右,各距主穴3~5分,分别各刺1针,形成并行排列。适宜于症状呈带状或条状的疾病。如坐骨神经痛等。
- 梅花刺:以主穴为中心上下左右各距3~5分,各刺一针,共5针针体形成梅花的图案。适宜于病情较重且病程较长的病人,也可在三星法疗效不佳时采用,使治疗的强度得到增加。
六、腹针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腹针的适应症:
内因性疾病,及内伤性疾病或久病及里的疑难病,慢性病为主要的适应症。临床上大致可以分为:
- 病程较久的内伤脏腑的全身性疾病如:脑血管病后遗症,老年性痴呆,脑动脉硬化,心血管病,高血压,癔病
- 脏腑失衡后引起的疾病如:血栓性耳聋,眼底出血,球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等。
- 病程较短,但与脏腑的正气不足相关的疾病如: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关节炎,颈椎综合症,腰痛,双腿麻木,酸困等。
- 其他的针灸适应症,经治疗疗效不佳者,均可为腹针的适应症。
腹针的禁忌症:
- 一切原因不明的急腹症均为禁忌症。
- 急性腹膜炎,肝脾肿大引起的脐静脉曲张,腹腔内部的肿瘤并广泛转移。
- 妇女的孕期。
- 长期慢性病而致体质衰弱的病人.
- 肝脾肿大则需注意针刺两肋时不宜太深,以免损伤实质 性脏器。
七、常见病症的腹针治疗
- 慢性胃肠炎
- 处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双)
- 消化不良,加天枢下(右)
- 便秘,加天枢下(左)
- 腹泻,加腹泻穴(神阙下0.5寸任脉上)
- 水泻,加水道(双)
- 虚寒型,加大横(双)、神阙温灸
- 颈椎病
- 处方:中脘、关元、商曲(双)、滑肉门(双)
- 分型加减:
- 颈型:加建里
- 神经根型:加石关(双)或商曲上(双)及麻木区对映点
- 椎动脉型:加下脘头晕加重时加下脘上
- 辨证加减:
- 心悸加气旁(左)
- 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加气穴(双)
- 耳鸣、眼花加气旁(双)
- 肩凝
- 处方:中脘、关元、商曲(双)、滑肉门(双)
- 分型加减:
- 颈型:加建里
- 神经根型:加石关(双)或商曲上(双)及麻木区对映点
- 椎动脉型:加下脘头晕加重时加下脘上
- 辨证加减:
- 心悸加气旁(左)
- 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加气穴(双)
- 耳鸣、眼花加气旁(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