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春节新家办 | 为什么说“祭祖”是家族的“福运密码”?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春节新家办 | 为什么说“祭祖”是家族的“福运密码”?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56402567_121819156

春节祭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承载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的孝道文化。从历史文献到具体仪式,从庙祭到家祭,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一传统习俗的丰富内涵与各地特色。

自古以来祭祀文化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左传》中写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史记也证明这一点,《史记·礼书》中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意思是祭祀天地,是报答天地覆载之德,而祭祀祖先,则是在尽孝道,感谢赐予生命之恩。也就是说,在中国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祭祖的重要性仅次于祭天。

我国古代的基本家庭观是宗族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合成一个大家庭,大家各有分工,在族长的带领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传统的宗族社会架构下,家族以血缘为纽带紧密相连,共同遵循着宗族制度。宗祠作为家族的精神核心与祭祖的关键所在,其历史可追溯至周朝,起初为达官显贵专属,《礼记·王制》中就对帝王以及贵族的宗庙制度已经有了记载,起初能拥有宗庙的都是达官显贵,“尊君卑臣,无敢营宗庙者。汉世多建祠堂于墓所”便是当时的社会现状。

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成为家族传承的重要标志。到了宋朝时期,朱熹提出了建立祠堂的设想,每个家族建立供奉“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 祠堂四龛,进一步强化了宗法制家国一体的观念,使得祭祀文化与家族发展相辅相成。

在这样的文化与家族传承背景下,除夕祭祖这一传统风俗得以延续至今。它承载着家族的记忆与情感,是每一位家族成员在辞旧迎新之际与祖先心灵沟通的桥梁。在祭祖仪式中,我们追思先辈的功绩,传承家族的精神,汲取奋进的力量,让家族的根脉在时代的浪潮中愈发坚韧。

除夕祭祖,是汉族流传至今的传统风俗之一。一方面是源于“百善孝为先”和“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在辞旧迎新之际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表达怀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子孙后代,使子孙后代兴旺发达。

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人们每逢除夕总要举行祭祀仪式,感恩追始,祈求保佑。在过去,祭祖仪式一般在除夕下午在族人祠堂举行,身穿盛装的同一姓氏宗族参加,仪式较为隆重。普通百姓则在阖家团圆的年夜饭之前,于家中先祖神龛前摆置美酒佳肴,庄重拜祭,以家为核心传承着这一古老仪式。总的来说,祭祖还分为庙祭、坟祭和家祭三大类形式。

庙祭

在北方农耕地区,岁末的祭祖活动是一年中家族祭祀的重头戏,通常于腊月二十八至除夕期间隆重上演。祭祀形式因家族背景而异,名门望族或兴旺之家,往往建有本族的宗祠,俗称“家庙”,这里便成为祭祖的核心场所。

在祭祖的日子,当地本家各支系的主要男性成员齐集家庙,事先已将应用的供器擦洗干净、供品预备齐全,把各代先人的神主(牌位)和画像(俗称影像)按辈份顺序摆挂。随后在族长主持下,所有人按辈份高低,分批向各位祖先上香行礼。

坟祭

相比之下,各家各户的坟祭则更具民间烟火气。多在晚餐前展开,家人便携着祭品前往自家坟茔。有的仅以磕头表达敬意,有的则用炕桌抬着丰盛酒菜,开启“给老祖宗送席”之旅。

祭祀依辈分从高到低进行,在坟前摆好酒菜,虔诚磕头、洒酒祭地,而后将饭菜埋入土里,寓意为祖先送去年货。烧纸环节更是不可或缺,那袅袅青烟寄托着对祖先的思念与祝福,期望祖先在另一个世界富足安康,庇佑家族。

家祭

家祭是除夕祭祖的重要环节,多在晚饭前后进行,民间俗称“接老祖宗回家过年”。先将香炉、香筒、烛台 (俗称五供)或者木香碟,摆放在西炕上或堂箱的箱盖上,将平时放在“祖宗匣”里的族谱“谱单”(世系表)请出打开挂在西墙上,有的人家因不是长房主枝没有谱单,则按照谱书的记载把自己各代直系祖先的“名讳”写在一张长纸条上张挂,俗称“祖宗条子”或“谱条子”,也有的是摆放木牌位。摆挂好后开始上香摆供,全家大小依次磕头行礼。所摆的供品一般是面食和水果之类。

许多人家专门为除夕祭祖蒸白面馒头,每个上面点一个红色的圆点,每两个平面相合摞在一起为一组,一般是三至五级,各盛放在白色瓷盘当中。

这些供品一直摆到正月初五,而且从初一到初五每天早晚两次在祖先神位(谱单)前上香,直到初五晚上,才经行礼后把“老祖宗”送走,即将谱单或牌位收归原处。还有一些地区在除夕晚上为去世不久的祖父母或父母举行一些祭奠仪式。比较有特点的是将其生前穿过的衣服叠好摆在炕上,然后晚辈们跪下磕头,嘴里还要说“xx(对长辈的称呼)回家来过年吧”。另有在房山头“落地式”烟筒根处烧纸祭奠,因民间传说这里是本家亡故之人魂灵常栖身之处。烧纸时嘴里还要“叨咕”一些寄托思念和请求保佑的话语,而且相信祖先们一定会听到,给家里人带来幸福和安康。

各地习俗介绍

  • 河南
    守岁人到五更时候,先行盥洗,穿着礼服礼帽,在供桌之上摆好祭品,香烛齐燃,爆竹争放,一家人依长幼辈分,连续向祖宗跪拜致祭,拜祝“年福”

  • 湖北
    正月初一早晨,到祠堂去祭祖拜年,看守祠堂的人早已准备祭品供奉在祖宗神位之前,又准备一支长竿挂着鞭炮,等族人来到时,便点火燃放,表示欢迎前来祭祖,等到祭祖仪礼完毕,有果盒、茶点或丰盛的早餐相招待。

  • 山东、东北地区
    一到初一那天的子时时分,大大小小都换上新衣、新帽、新袜、新鞋、祭拜祖先,在供奉祖宗的神位前面,点烛、烧香、焚纸、放炮,子孙跪拜如仪,称为“发纸接种”。

  • 粤桂地区
    初一上午五、六点钟,摆设丰盛酒菜在祖堂之前,全家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衣,按尊长辈分,排前后次序,向祖宗跪拜叩头。

  • 川西地区
    祖宗神位前的香炉中,点了轻烟缭绕的长香,红烛燃起辉煌的亮光,铜磬在一声声的敲着,弥漫肃穆的气氛。长辈带领男女老幼,男左女右衣冠整齐地站立两旁,向祖宗神位,焚香点烛烧纸,按辈分长次,向祖宗跪拜,上酒,供饭,焚化纸钱。

  • 浙江
    初一,家家户户以江西瓷碗盛各种祭品,供于香案。中堂悬挂祖宗图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头神、白虎爷、井神、土地神、财神)。民间认为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护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业兴旺。

在宁波,正月初一,在祖先遗像前点香烛,供奉汤团、禚、饼、水、果等食物,家人依次跪拜。浙江还有些地区祖先的牌位遗像摆放在宗族祠堂里,家人就要一起去祠堂祭祖。

  • 陕西
    除夕当天早上,家家房户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到了下午,家中的男人要到祖坟前去请先人。由族中长子领头,在坟前先从高位祖先请起,依辈分大小将祖先一一请全了才能回家。除夕晚上,在家中先人的灵前献上一碗饭,然后从家长开始,家庭成员依次向先人的牌位上香、磕头。磕头必须五体投地。

大年初一早上,天还没有亮,第一碗臊子面要献给先人,之后全家一起祭拜祖先,祭拜过后才开始吃饭。从初一到十五,每天一早一晚,家人都要到先人灵前祭祀,并注意及时续上香火。正月十五晚上家长撤去先人灵前的祭品,挑上灯笼,燃放一串鞭炮,送先人回到祖宗坟地。

在如今的快时代,祭祖提醒我们慢下来,思考家族的根源和未来。尽管历史是一条不能回头的河流,但家族可以通过传承和创新,让家族文化在新的时代里焕发新的光彩。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