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实施考古前置满一年 哪些工程为文物保护而“变”?
浙江实施考古前置满一年 哪些工程为文物保护而“变”?
考古前置,是将考古工作前置到土地收储入库前,确保净地出让,可以有效破解基本建设与文物保护的突出矛盾。
2023年8月1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实施《浙江省土地储备考古前置管理规定》,在全省范围内统一实施土地储备考古前置改革工作,实现省域范围内土地储备考古前置全覆盖。一年过去,因考古前置发掘出的文化遗产数量大增,仅绍兴市域考古勘探项目就达274项。
不过,让人好奇的是,考古前置挖掘出遗址后,那些原本要落地建设的工程项目还能继续吗,它们现在如何了?
是压力,也是动力
温州,是省文物局委托下放考古前置审批权限的试点城市。
“考古勘探没有发现古代遗迹遗物,我们接下来可以放心进行下一步开发了。”站在温州鹿城区七都街道未来科技岛05-A-02地块前,七都街道工作人员张帆告诉记者。
近年来,随着开发利用,当地规划了温州未来科技岛项目,准备打造一系列产业项目。这一项目从发起考古前置申请到完成勘探,仅用了一个多月。从现场调查及钻探结果来看,考古人员认定,该地块未发现古代人类活动的遗迹遗物,各方顺利在考古勘探项目验收意见书上签字。
张帆放下了心,地下“空空”的“未来科技岛项目”可以继续了。那些地下“藏着宝”的建设项目又会如何呢?
总用地面积397.31公顷余姚市模具产业园区块中,马廊厦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余姚市模具产业园区块控制性详细规划 图源余姚市人民政府官网
作为余姚模具产业转型再发展的新引擎,这一产业园对余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当时这个项目本身就工期紧、任务重,如果停下来考古,对我们来说压力很大。”余姚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了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建设单位从大局出发,给考古工作争取到时间。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全力组织考古力量,通过前期考古勘探确认了遗址分布的精确范围,最终决定对地块建设无法避免的2000平方米遗址范围进行考古发掘。考虑到建设工期,多支考古队伍联合保障考古工作进行,减轻了建设单位后期的压力。
在衢州,全线长约123公里的甬金衢上高速公路婺城至浙赣界项目,是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西延的标志性工程。目前,项目已列入省综合交通“十四五”中期调整实施类项目,施工图也正在审核。
衢州市交通运输局甬金衢上专班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工程在研究阶段,便委托省考古所对线路所经区域进行考古调查,第一次考古调查报告显示,设计路线所经区域有50余处考古遗址,其中省级文保单位2个,县市级文保单位(含文保点)5个。
“以前我们在线路走向上,考虑地质情况、生态环境、永久基本农田比较多,《浙江省土地储备考古前置管理规定》出台后,我们对文物更加重视,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将文物选线作为路线走向的重要控制因素,提前主动和地方文物部门做好对接。”该负责人说,“近年来文物保护日益受到重视,我们也提高认识,在设计上更加严格、细致。”
地下不影响地上
焱焱烈日下,绍兴市越城区恂南村的洋泾湖畔,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工人的吆喝声、砖石的碎裂声交织在一起,一座宏伟的实验室将在这里诞生。
眼前,正是绍芯实验室两湖新建场地南片项目的施工现场。绍芯实验室是我省“千项万亿”重大项目,也是绍兴科创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为解决国外对我国芯片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提供“绍兴答案”。
不过,2023年9月,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绍芯实验室两湖新建场地南片地块项目建设在考古调查勘探工作中发现了恂南遗址,考古发掘了约1800平方米的遗址,共清理房址、护岸、灰坑等各类遗迹80余处,揭示出宋代江南水乡古人对水系进行改造利用,临湖建设家园的生活图景。
经考古发掘出重要遗址的土地,还能用来建绍芯实验室吗?
未来的绍芯实验室两湖新建场地 图源绍兴市人民政府官网
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龙彬说,“这要视情况而定,考古工作不是只要地里挖出来古代遗迹,这片土地就要封存起来,不能用了。历史价值特别重要的遗迹可能需要保护,价值相对较低的只要我们通过考古工作,更好地了解地域历史文化,更好地揭示阐释人类文明的演变过程,考古工作的目的和意义就达到了。”
地下的过去,没有影响地上的未来。记者在绍兴市越城区人民政府官网上查阅发现,2024年4月,南片项目进行了公开招标。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在今年7月23日完成施工许可证办理,目前已在进行桩基施工。”
这片热火朝天的工地,未来会建设实验用房、科研用房等,覆盖面积达7万平方米,成为绍芯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独有偶,2022年,通过招商引资,隅田川咖啡总部及仓储文旅综合体建设项目即将落地建德市杨村桥镇。
建德市杨村桥镇经济发展办公室工会副主席许华萌说,“当时隅田川咖啡急需建造一个仓储空间,看了很多地方,意向定下杨村桥镇,并计划把总部大楼也盖这里,为此我们一共划出了70亩商服用地。”
眼前这片绿意丛生的十里埠区块,有着独特的山水环境资源,隅田川咖啡看中的正是如此。
2023年,考古前置过程中,在这70亩的“正中心”,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发现了“近十年建德地区规模最大的考古遗迹”,十里埠宋墓。
2024年1月,考古报告出来了。“这片遗址对深入挖掘严州地区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价值。”许华萌告诉记者。“考古挖掘结束后,整块土地还可以出让,但会设置保护红线,保护范围在墓葬本体向外15米。”
目前,根据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建议,杨村桥镇已对遗址区进行回填保护。未来,这里将进行绿化覆盖,用作景观绿地等。
记者从隅田川咖啡了解到,虽然原地块依然可以进行项目建设,但随着产业发展,隅田川咖啡对仓储空间有了新要求,正在向建德市申请在杨村桥镇范围内另选他址。这一咖啡与乡村的碰撞最终会产生怎样的火花?我们也会持续关注。
保护与发展双赢
如果不在地广人稀的乡村,而是在有着高密度商业、教育等功能的城市,考古挖掘后,原本要落地的工程项目能否落地?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能否实现双赢?
前不久,在绍兴古城内,稽山中学改扩建项目过程中发现的稽中遗址震惊世人,目前考古工作仍在进行。
稽中遗址考古现场
实际上,原本计划的绍兴府学宫修缮、建设及府学文化传承项目(稽山中学改扩建)一期项目,也是绍兴古城保护利用工作清单中的项目之一,初衷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绍兴府学宫历史遗留,并对原有学校进行修缮提档,为校园师生提供更好的教学、学习环境。
保护历史传承,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二者都是“刚需”,如何平衡?宁波余姚,新发现的余姚杜义弄汉六朝遗址,背后藏着一个“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双赢”的故事。
2023年,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对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扩容改造工程项目开展了考古调查勘探,勘探结果显示在小学操场中南部存在汉代文化堆积层,分布面积约 1800 平方米。
“当时因为施工,实验一小整体借读实验二小南校区,造成学生不能就近入学,家长接送不便,舆论压力较大。”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相关负责人说。最初,项目预计2024年8月前完工,9月实验一小整体搬回,但因为发现汉代文化堆积层,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工期不得不延后。
本着“既有利于基本建设,又有利于文物保护”的要求,余姚召开了实验一小扩容改造工程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专题协调会。 “我们调动所有资源与时间抢跑,找了多家考古力量一起协作考古等,大大提升考古时间。明年春季孩子们就能在新校区顺利开学”余姚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文物科科长梅赞说。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还了解到,各地考古前置工作还存着考古人员不足、时间过长等问题。但任何事物在发展阶段总会遇到各种矛盾和困难,不可避免。在不断的摸索中,文物保护与城乡建设的突出矛盾终会得到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