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回收价值可达到燃油车的8.6倍 业内呼吁形成报废回收拆解“一条龙”
新能源汽车回收价值可达到燃油车的8.6倍 业内呼吁形成报废回收拆解“一条龙”
随着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汽车拆解行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该方案提出报废汽车回收量较2023年增加约一倍,并完善废旧产品设备回收网络,优化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布局。
汽车回收拆解行业现状与前景
汽车回收拆解,是指在依法合规前提下,对报废机动车进行回收,并进行无害化处理、拆除可再利用的零部件和主要总成。业内人士指出,汽车的报废、回收、拆解是再生资源回收的重要一环。尤其报废汽车的回收拆解关系金属与非金属材料的循环再利用,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推动循环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全国汽车流通管理信息系统统计预估,到2025年,我国实际报废汽车数量将达到1500万~2000万辆。2025年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超过60GWh,市场规模达百亿元。
政策推动行业发展
本次《行动方案》提出,严格执行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和车辆安全环保检验标准,依法依规淘汰符合强制报废标准的老旧汽车。同时,完善废旧产品设备回收网络。进一步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支持建设一批集中分拣处理中心,优化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布局,推广上门取车服务模式,完善公共机构办公设备回收渠道,支持废旧产品设备线上交易平台发展。
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突破30%。业内人士指出,仅仅报废的动力电池就是一个非常可观的体量。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表示,从2016年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私人购买数量逐年上升。到2025年,一些8年前生产的新能源汽车质保将到期。8年累计近千万辆级数量的新能源车面临动力电池脱保问题,面对少则6万元,多则近10万元的巨额更换或维修售后费用,再加上续航体验欠佳等问题,很多消费者会选择换车,因此将产生大量的报废动力电池。
财通证券预测,截至2023年,中国处于核心换购高峰期(即4~9年)的乘用车车型约有1.1亿辆,可为车市贡献较为可观的换购增量。
行业面临挑战
一方面是爆发的报废汽车与动力电池数量,另一方面是拆解回收率不足的行业现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规范化回收率不足25%。
从公开信息获悉,报废汽车龙头企业格林美财报显示,该公司回收量仅占报废汽车总量的5%。超越科技的子公司德慧去年开始投入绿色报废汽车拆解业务试运行,虽然在2023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688.34万元,但拆解量仅5491辆。
行业监管与规范发展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数据显示,自2006年以来,每年大约有80万辆报废汽车没有进入正规渠道拆解,估算黑市规模超过100亿元。不少报废车辆,并没有按照正规途径拆解回收或进行无害化处理,而是拆解成零件后,被车贩子再度卖出牟利。当前报废汽车大多“论斤卖”,正规渠道回收的报废汽车仅占20%左右。
随着新能源汽车“退役潮”到来,如何处理废旧动力电池成为新的行业课题。值得留意的是,正规汽车回收拆解技术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对于动力电池回收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表示,人们对铅酸电池曾经的污染印象深刻,但如今常见的锂电池利用价值高,主要有火法冶金、湿法冶金和直接回收三种回收技术路线,技术丰富,且创新活跃,最终可实现近零排放。
不过,他也提出,回收拆解产业发展还需要顺应变化趋势,如动力电池生态设计、梯次利用、有价金属高效提取等关键共性技术和装备有待突破,退役电池评价与检测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师建华也指出,“我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整体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我国退役电池回收利用行业标准体系尚不健全,仅发布10余项国家标准和10余项行业标准,企业标准数量虽多,但其权威性和通用性一般。面临电池回收难、包装运输不够规范、共性技术仍需突破、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以及标准体系亟需补齐等方面的诸多挑战。”
产业发展前景与建议
广发证券分析指出,在政策的拉动下,汽车回收拆解有望在2025年后形成一个千万亿元级别的产业。据未来智库预测,传统能源汽车的“五大总成”及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将推动2025年汽车拆解市场空间达1271.3亿元。其中,动力电池中的正极材料含有大量的锂、钴、镍、锰等金属,回收拆解会有丰厚利润。
行业评估显示,新能源汽车回收价值最高可达到传统能源汽车(即燃油车)的8.6倍。随着近年新能源汽车销售放量带动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启动,或将推动2030年整体市场空间超2600亿元。
师建华从政府、行业、企业三方面对动力电池回收行业进行了发展建议。他认为,在政府层面,应加快推进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立法,同时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提升行业整体积极性。其次,在行业层面,应建立健全电池回收领域的标准体系,推动电池回收产业信息共享,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最后,在企业层面,应加大对回收技术投入,提高电池综合利用水平,并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探索创新商业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