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一种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本文将从病原学特点、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方案以及预防措施等多个方面,为您详细介绍这一疾病的相关知识。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疾病介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冠感染,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结果,潜伏期多为2-4天;传染源主要是新冠病毒感染者,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3天内传染性最强。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或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
一、病原学特点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为β属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60~140nm,病毒颗粒中包含4种结构蛋白:刺突蛋白(spike,S)、包膜蛋白(envelope,E)、膜蛋白(membrane,M)、核壳蛋白(nucleocapsid,N)。其中S蛋白是主要的病毒表面抗原,可与宿主细胞受体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结合,是主要的致病性蛋白。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二、流行病学特点
(一)传染源
传染源主要是新冠病毒感染者,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3天内传染性最强。
(二)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或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尚不明确。
三、临床表现
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结果,潜伏期多为2-4天,最长可达14天。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以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等为首发症状,少数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
四、诊断标准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具体诊断标准包括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等。
五、治疗方案
治疗主要包括一般治疗、抗病毒治疗、免疫治疗、氧疗和呼吸支持等。对于轻型病例,采取集中隔离管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给予对症治疗;重型、危重型病例应当尽早收入ICU治疗,积极防治并发症,治疗基础疾病,预防继发感染,及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
六、预防措施
主要包括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提高健康素养,养成“一米线”、勤洗手、戴口罩、公筷制等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保持室内通风良好,科学做好个人防护;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发热门诊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