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家社区老年食堂的盈利之道:从网红面馆到乡村振兴集市
重庆三家社区老年食堂的盈利之道:从网红面馆到乡村振兴集市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社区老年食堂作为解决老年人就餐难题的重要设施,其可持续运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实地探访重庆三家不同模式的社区老年食堂,揭示了它们如何在保持公益性质的同时实现盈利,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网红面馆带动社区食堂
在江北区华新街街道桥北社区,一家由网红面馆转型而来的社区老年食堂生意红火。运营方重庆董渝生餐饮有限公司董事长龚洪明介绍,2021年公司搬迁至华新街后,街道和社区主动提供5万元运营补贴,并承诺提供更多资源支持。转型后,食堂不仅保留了网红面的招牌,还增加了中餐和早点,为老年人提供1元大馒头、4元小面等优惠套餐。
桥北社区老年食堂。记者 张莎 摄
食堂的盈利模式主要依托网红面的引流效应:高价网红面的销售利润可以平衡老年餐的成本;同时,食堂还开设了小面传承培训和就业帮扶学堂,培训收费从6800元到3万元不等,贫困对象和突出贡献志愿者可免费参加。目前,学堂已培训1000余人。此外,食堂的水电气费用从商用降为民用,社区还安排志愿者维持就餐秩序,进一步降低了运营成本。
数据显示,桥北社区老年食堂每月运营费用15万元,可盈利2至3万元,其中“网红面”和培训收入分别占盈利的50%和40%。今年4月,该食堂单日人流量突破3000人次,运营方正计划将成功经验复制到南坪步行街。
区位优势吸引年轻客群
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食堂依托区位优势实现盈利。该食堂毗邻万象城和杨家坪步行街,规模为九龙坡区最大城市更新项目,且原址为建设厂生活区,拥有2万多“原住民”。食堂于2023年4月正式投用,由重庆九龙坡城市更新建设有限公司和重庆嘉华投资实业开发有限公司联合运营。
民主村老年食堂。记者 张莎 摄
食堂采用自助餐模式,对外收费18元,社区居民16元,60岁以上老人15元。为实现盈利,食堂在开业之初就划出七个档口外包给不同餐饮经营者,每月租金收入达3万多元。目前,食堂每日最高接待800多人,其中35%为老年人,其余为年轻居民、白领、市民和游客。食堂每月盈利5000元左右,呈持续增长趋势。
创新模式助力食堂运营
渝中区七星岗街道金汤街社区老年食堂于2023年10月投用,采用公建民营模式。运营方重庆峻沛健康养老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张莉通过多种创新方式实现盈利。食堂推出会员价10元的三荤三素一汤套餐,以及3元一碗的小面,并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餐服务,由社区低保对象负责配送,每单收取3元送餐费。
金汤街社区老年食堂。记者 张莎 摄
为吸引更多客源,食堂推出小火锅、毛血旺等特色菜品,并在抖音、美团等平台推广外卖服务,这部分收入占食堂利润的60%。同时,张莉利用自身在巴南、万盛、渝北的蔬菜、水果、养殖基地资源,在社区食堂开设乡村振兴城乡集市,将优质农产品引入城市,这部分收入占比30%。通过这些创新举措,食堂从2024年2月开始扭亏为盈,5月起月盈利达万元左右。
结语
社区老年食堂兼具公益性和商业性,其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如何在坚持公益性的基础上实现盈利。重庆三家社区老年食堂的成功经验表明,通过联合网红餐厅、专业运营、线上线下结合等多种方式,可以实现公益与商业的双赢。随着各地不断探索创新服务模式和运营机制,社区老年食堂有望实现长久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