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徐袁瑾:面对糖尿病和牙周病,如何提升口腔健康水平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徐袁瑾:面对糖尿病和牙周病,如何提升口腔健康水平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idso.com.cn/informations/963

糖尿病患者常常面临口腔健康问题,如牙龈出血、肿胀和牙齿松动。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加剧糖尿病病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口腔外科专家徐袁瑾教授就糖尿病患者关心的口腔健康问题,提供了专业的解答和建议。

刷牙出血是牙周病的早期预警

牙周病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并发症,最常见的早期迹象是牙龈出血。徐袁瑾教授解释说,糖尿病和牙周病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加剧的关系:一方面,糖尿病增加了患牙周病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牙周病又会影响血糖水平的控制。

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面临更高的牙周病风险,并且他们的牙周健康通常比非糖尿病患者更差。一些衡量牙周病严重程度的指标,如牙龈出血、牙周袋深度和牙齿缺失数量,在糖尿病患者中往往更高。相应地,牙周病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的几率也比那些牙周健康的人要高,他们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等指标都明显较高。

徐袁瑾教授强调,鉴于牙周病和糖尿病之间的这种双向联系,糖尿病患者保持牙周健康对于血糖控制至关重要。然而,许多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发现,即便开始了牙周病的系统治疗,病情的改善也可能缓慢且不稳定。

这种情况部分是由于患者的免疫力下降,以及伴随的微血管病变和胶原蛋白代谢障碍,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感染。牙周病是由牙菌斑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糖尿病患者一旦患上牙周病,病情往往会迅速恶化至中重度。徐袁瑾教授指出,糖尿病患者的牙周病发展迅速,牙槽骨破坏更为严重,治疗效果也相对较差。而严重的牙周病又会进一步加剧局部或全身的炎症状态,增加胰岛素抵抗,影响血糖控制,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因此,糖尿病患者治疗牙周病需要更长时间、更多耐心,即使短期内效果不佳,也应保持积极的治疗态度,坚持不懈地采取治疗措施。

日常生活中,糖尿病患者应重视口腔卫生,预防牙周病。徐袁瑾建议,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 控制血糖。血糖控制平稳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牙周组织愈合环境,增强牙周组织免疫屏障能力,减少炎症产生。
  • 控制牙菌斑。牙菌斑是牙周病的始动因子,及时清洁牙菌斑,是预防和控制牙周病最重要的措施。牙周病的预防方法除了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之外,还需要每天使用牙线、牙间隙刷或冲牙器等辅助清洁工具。如有活动假牙,每天也要记得及时清洁,必要时辅以专用义齿清洁片。
  • 定期口腔检查。定期检查,有助于口腔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血糖控制稳定的“糖友”需要至少每半年接受1次口腔检查,并定期洁牙,以去除牙齿表面的菌斑、色素和牙石,降低牙龈肿胀及刷牙出血的可能,减轻局部或全身炎症状态。而血糖控制不太稳定的“糖友”,则需在内科医师指导下调整方案,在牙科医生的建议下根据自身血糖控制状况制定牙周治疗计划。

牙齿松动时的处理原则

随着糖尿病趋向年轻化,牙齿松动已不再仅限于老年群体,更多的中青年糖尿病患者也面临着牙齿松动的挑战。那么,糖尿病患者是如何从早期的牙周病发展到牙齿松动的呢?面对牙齿松动,我们应该如何做出选择?

徐袁瑾教授解释说,糖尿病患者的牙齿松动主要是由于血糖升高,导致牙周组织的抵抗力下降。当牙周组织长期受到细菌侵蚀、牙结石等刺激时,很容易引发牙周炎症,导致局部牙龈发炎、红肿和出血,牙槽骨也会发生吸收。此外,糖尿病性牙周病患者的牙槽骨容易发生骨质疏松,这意味着牙齿周围的支撑结构本身就不够稳固,再加上炎症的刺激,就可能导致牙齿松动。

因此,当血糖控制不稳定时,就可能出现牙齿松动甚至脱落的情况。对于那些松动程度较轻的牙齿,可以通过治疗尽量保留。而如果牙齿松动程度较重,医生判断无法保留时,就需要拔除。但在拔牙之前,必须控制好血糖,确保空腹血糖低于8毫摩尔/升。此外,在拔牙前后,患者还需要口服消炎药,以预防术后感染;并且拔牙手术当天不应空腹。

糖尿病患者的牙齿松动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良好的血糖控制和定期的口腔保健,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缓牙齿松动的发展。同时,在牙齿松动不可避免时,正确的处理和及时的医疗干预也是至关重要的。

徐袁瑾表示,糖尿病患者在拔牙3~6个月后可进行缺牙修复。目前缺牙有三种主要的修复方式,建议患者在控制血糖及牙周炎的情况下,根据自身情况加以选择。

  • 第一种是固定修复。即“搭桥”,用缺牙旁边的天然牙齿作为“桥墩”,将人工材料制作的假牙粘接固定在“桥墩”牙齿上,比较美观、舒适,咀嚼功能恢复较好,患者无需摘戴,但要把缺牙旁边的天然牙齿磨小,活髓牙存在损伤牙髓的风险。如果口腔清洁卫生不佳时,“桥墩”牙后期发生蛀牙和牙周病的风险增高。

  • 第二种是活动修复。即用口内剩余的牙齿、黏膜或牙槽骨作为支撑,制作患者可以自己摘戴的假牙,不用磨损或仅少量打磨天然牙齿。但此类假牙体积较大、戴入口腔内有异物感,需要患者每天摘戴、清洗,微笑、讲话时卡环等结构暴露也会影响美观。如果口腔清洁卫生不佳,周围的天然牙齿发生龋坏和牙周疾病的风险较高。

  • 第三种是种植修复。即在缺牙部位直接植入人工牙根(种植体),在上方再制作人工牙齿(种植冠)。此类修复美观、舒适,通常无需患者摘戴,不磨损其他牙齿,咀嚼功能恢复较好,但需要手术操作,费用较高,治疗流程较长。

种植牙的注意事项

当牙齿彻底脱落时,不少糖尿病患者倾向于选择种植修复。然而,作为种植牙相对的禁忌证,糖尿病会影响种植手术的成功率。对此,徐袁瑾特别指出,在控制血糖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也可以实现种牙。

相对于传统的烤瓷桥和活动假牙,种植牙具有不少优点:一是不损伤邻牙。种植牙不对周围牙齿进行较大量磨削,不会损伤周围的健康牙齿。二是稳固持久。种植牙是将种植体植入骨头里,相较传统的固定及活动假牙,更为稳固持久。三是使用感好。较之活动假牙,种植牙使用起来异物感明显降低,咀嚼效率高,无需摘戴,舒服且方便;较之固定假牙,种植牙与周围牙齿不相连,易清洁。四是美观协调。种植牙外观最接近天然牙,整体的协调美观性良好。

尽管种植牙的益处颇多,但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种植牙也存在较高风险:一是伤口愈合时间延长或愈合不佳。种植牙植入过程中会造成软硬组织的手术损伤,“糖友”若血糖较高,伤口愈合欠佳的风险会升高。二是感染风险。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口腔细菌容易滋生,种植体植入后炎症感染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如果不能稳定血糖,远期也易并发种植体周围疾病及口腔颌面部的感染。

在进行牙齿种植手术之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口腔卫生状况、骨量充足程度、血糖水平的稳定性等因素,同时患者也需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具体来说,这些准备包括术前的全身系统检查(例如血液检查、凝血功能、传染病筛查、空腹血糖、血压等),以确认是否有心脏病史、过敏史等,并排除使用双膦酸盐等特殊药物的历史;评估血糖水平和其他全身性疾病,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种植手术,并在术前服用消炎药以预防感染;进行口腔检查,评估口腔状况,如有牙周病、龋齿等疾病,应提前进行治疗;进行放射学检查,如X光片、锥形束CT检查等;术前需禁烟禁酒。徐袁瑾教授强调,糖尿病患者在进行种植手术前,需要将空腹血糖控制在8.8毫摩尔/升以下,并保持血糖水平的相对稳定和牙周健康。

通常情况下,种植牙的寿命大约为40年。种植牙的寿命与医生的专业水平、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生物材料的质量密切相关,种植修复方案设计和生物材料的选择主要由医生负责。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控制不稳定可能会引发种植体周围疾病,从而影响种植牙的使用寿命。因此,为了延长种植牙的使用寿命,最重要的是稳定地控制血糖水平。此外,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重视日常的口腔清洁护理,选择合适的清洁工具,如软毛牙刷、牙线、牙缝刷和水牙线等,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保持牙齿间的清洁,确保良好的口腔卫生;避免吸烟,防止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加剧种植体周围的炎症;避免用种植牙咀嚼过硬的食物;定期复查种植体和牙周状况,进行定期的牙周维护和治疗,清除日常刷牙无法清理的牙结石和牙菌斑。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