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摧毁夫妻关系的“隐形杀手”,很多人都在无意识的做
这个摧毁夫妻关系的“隐形杀手”,很多人都在无意识的做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产生误会和争吵。比如,当伴侣没有及时回复消息时,我们可能会想:"他是不是在生我的气?" 或者 "他是不是觉得我不重要了?" 这种将对方的中立行为解读为恶意的倾向,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敌意想象"。这种心理机制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判断,还可能导致关系破裂。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深入探讨敌意想象的成因,并提供实用的解决方案。
什么是敌意想象?
在心理学中,这种偏离事实的、带有攻击性的想象被称为"敌意想象"(Hostile imagination),属于"敌意归因偏差"(Hostile Attribution Bias)的一种形式。它指的是个体倾向于将他人的模糊或中立行为解释为恶意行为。这种偏差在情侣关系中尤其常见,当我们情绪激动、感到不安全或关系紧张时,更容易把对方的一些无意举动理解为故意冒犯或敌意攻击。
敌意归因偏差是一种认知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即不符合事实的、不合理的认知模式。它源自于我们内心的防御机制,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伤害,我们常常会优先将对方的行为往负面的方向解读,而非仔细斟酌其事实依据。
敌意想象的四种表现形式
- 对模糊或中立行为的敌意解读
- 这是敌意归因偏差最核心的表现形式,我们会倾向于将不明确的行为或言辞解读为负面、恶意的。例如,当对方语气冷淡或沉默时,个体可能觉得这是对自己情感上的冷落或疏远,但对方可能是正在思考别的事情。
- 将意外或不可控行为解释为故意伤害
- 敌意归因偏差的另一种表现是,我们会倾向于认为对方的行为是故意的,即便这个行为可能是偶然的、外部因素引起的,人们在这种情况下会忽视环境或外部压力,直接归因为对方"故意伤害"自己。例如当对方有一段时间没有回复消息时,我们马上就在想"ta 是不是不在乎我了"“ta 是不是对我不满”,而实际上对方可能是在开会或正在忙别的事情。
- 夸大负面行为,忽略正面意图
- 我们会选择性地放大伴侣的负面行为,而忽略其善意或正面意图。这种扭曲的思维模式让人只看到对方的"错误",而忽视或淡化了对方的好意。例如对方可能是出于关心提醒我们注意某件事,而我们却认为 ta 根本不信任自己。
- 防御过度,立即反击
- 当我们将对方的行为解读为敌意或攻击,可能会导致我们立即进入防御模式,甚至直接反击对方的言行。例如对方随口提到了自己的某个比较敏感的习惯,我们立刻感到被冒犯,认为对方是在贬低自己,于是开始激烈地反击。
敌意想象的深层原因
- 过去的负面经验和创伤
- 心理学研究表明,经历过创伤性事件或负面情感体验的人,更容易在后续的人际交往中作出敌意归因。这是因为过去的负面经验成为了当前行为解读的参照框架,将对方的行为错误地与过去的创伤体验联系在一起,使得个体在面对模糊或不确定的情境时,更容易感到威胁。
- 当前的情绪状态与压力
- 认知资源理论提出,当个体处于情绪紧张或压力巨大的状态下,他们的认知资源会被情绪所占据,导致个体在信息处理时变得更为简化和片面。尤其是当我们处于情绪低落或沮丧的状态时,我们的大脑就会以一种"防御性"的方式解读对方的言行举止,从而使得我们更加容易产生敌意想象。
- 不安全型依恋模式
- 根据心理学家鲍尔比的依恋理论,一个人在亲密关系中的依恋模式深刻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反应。不安全型依恋(如焦虑型或回避型)的人,更容易在关系中感受到不安和不确定,进而将对方的中性行为误解为拒绝、冷漠或攻击,例如忘记回复消息或减少交流,可能会被过度解读为对关系的不满或失去兴趣。
- 高敏感型人格
- 高敏感型人格(Highly Sensitive Person)是心理学家艾琳·阿伦(Elaine Aron)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那些在情感和感官刺激上异常敏感的人群,高敏感型人格并不是一种疾病或障碍,而是一种相对常见的人格特征,大约 15% 到 20% 的人口可能具有这种特质。这类人往往有着更加强烈的情绪反应、高度警觉的自我防御机制和过度的思维活动,导致他们更加容易将对方的中立或模糊行为做出负面的解读。
如何克服敌意想象?
虽然敌意想象会对亲密关系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其来源可能也是比较根深蒂固的,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做出改变。如果你发现自己或伴侣有时候会有这种敌意想象的表现,不妨试试以下几种方法:
- 培养积极的沟通习惯
- 开放、诚实的沟通是预防和解决敌意归因偏差的有效方式。研究发现,沟通方式对亲密关系的质量有着深远影响。特别是当双方能够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作出指责时,误解与冲突的频率会显著降低。例如,当表达感受时,尽量使用"我"语句而非"你"语句,将"你从不关心我"替换为"我觉得有时候我们之间的沟通不够,让我感到孤单",这种方式能够减少指责感,从而降低对方的防御性反应。
- 另外,我们也可以设定每周或每月的定期沟通时间,双方可以在这个时间里分享各自的感受和期望。通过建立这样的习惯,可以及时澄清误解,减少敌意想象的产生。
- 自我反思与认知调整
- 敌意想象本质上是一种认知偏差,根据认知行为疗法(CBT),识别和挑战自己的认知偏差是极为有效的一种应对策略。首先我们可以尝试记录负面想法,特别是那些感觉不安或愤怒的瞬间想法,并逐条分析这些想法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过度解读的情况。
- 接着,我们可以继续尝试转换到更为积极和建设性的角度,来重新思考这些负面想法,从而减少敌意想象,例如将"ta 不回我消息,说明 ta 不爱我"转变为"可能 ta 正在忙,有很多事情要处理。"
- 提升情绪调节能力
- 消极和攻击性的情绪是敌意想象最为明显的一种反应,同时这种情绪也是敌意想象的助燃剂,因此,通过学习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正念冥想等,个体可以在情绪激动时让自己冷静下来,进而避免错误解读伴侣的行为。
- 建立信任与安全感
- 增强彼此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是最能从根本上预防敌意想象的方法,尽管这可能是一个长期和逐渐递进的过程,但我们仍然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加速这个过程。
- 例如通过有仪式感的约会活动、共享兴趣爱好等增强双方的情感联结,以及经常直接地表达对伴侣的欣赏和感激,例如"我很感谢你总是支持我",从而增强对方的安全感,降低敌意想象的几率。
参考文献
[1] Tuente, S. K., Bogaerts, S., & Veling, W. (2019). Hostile attribution bias and aggression in adults-a systematic review.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46, 66-81.
[2] Wilkowski, B. M., & Robinson, M. D. (2008). The cognitive basis of trait anger and reactive aggression: An integrative analysi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2(1), 3-21.
[3] Gross, J. J. (2002). Emotion regulation: Affective, cognitive, and social consequences. Psychophysiology, 39(3), 281-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