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大家与爱情诗人
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大家与爱情诗人
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以其卓越的辞赋创作和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闻名于世。本文将从他的生平、文学成就、历史评价以及轶事典故等多个方面,全面展现这位文化巨匠的风采。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汉族,巴郡安汉县(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人,一说蜀郡(今四川成都)人。西汉大辞赋家。司马相如是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是西汉盛世汉武帝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杰出的政治家。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工辞赋,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中还把二人放在一个专节里加以评述,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轶事典故:文君夜奔
汉朝的大才子司马相如为景帝时武骑常侍,因不得志,称病辞职,回到家乡四川临邛。有一次,他赴临邛大富豪卓王孙家宴饮。卓王孙有位离婚女儿,名文后,又名文君。因久仰相如文采,遂从屏风外窥视相如,司马相如佯作不知,而当受邀抚琴时,便趁机弹了一曲《凤求凰》,以传爱慕之情,因司马相如亦早闻卓文君芳名。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一见钟情,两人私奔成都,过着清贫的生活。后来,卓文君当垆卖酒,司马相如穿着犊鼻裈(围裙)洗涤酒器,终于感动了卓王孙,承认了这段婚姻,并资助他们,使他们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轶事典故:“犬子”的由来
“犬子”本是司马相如的小名,后来竟巍巍然成了对自己儿子的谦称。怎么回事呢?
据太史公《史记》的记载,司马相如“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也就是说“犬子”其实是他的乳名,或者名字。就像“二毛”、“小胖”之类,难登大雅之堂。他长大后,也觉得名字不好听,加上又
轶事典故:名琴绿绮
梁王慕名请司马相如作赋,相如写了一篇“如玉赋”相赠。此赋词藻瑰丽,气韵非凡。梁王极为高兴,就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回赠。“绿绮”是一张传世名琴,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
相如得“绿绮”,如获珍宝。他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后来,“绿绮”就成了古琴的别称。
历史评价
司马相如是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是西汉盛世汉武帝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杰出的政治家。他被班固、刘勰称为“辞宗”,被林文轩、王应麟、王世贞等学者称为“赋圣”。同时,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将西南夷民族团结统一于大汉疆域,被称之为“安边功臣”,名垂青史。司马相如与卓文文君不拘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爱情,开创了文学史上爱情专题的先河,被誉为“爱情诗人”。
生平
司马相如原名司马长卿,因仰慕战国时的名相蔺相如而改名。据考证,司马相如出生于巴郡安汉(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另一说据司马迁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为蜀郡(今四川成都)(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蓬州人也)。少年时代喜欢读书练剑,二十多岁时以訾(钱财)为郎,做了汉景帝的武骑常侍,但这些并非
文学成就
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辞赋上。《汉书·艺文志》著录“司马相如赋二十九篇”,现存《子虚赋》、 《天子游猎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哀秦二世赋》6篇,另有《梨赋》、《鱼葅赋》、《梓山赋》3篇仅存篇名。《隋书·经籍志》有《司马相如集》 1卷,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司马文园集》1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成都遗迹
琴台故径
琴台故径位于成都市通惠门,相传为司马相如弹琴处,并在此处与卓文君相遇。其时司马相如弹琴,卓文君卖酒。诗圣杜甫曾有《琴台》一诗记载。此后成都市将琴台故径延伸成为琴台路。
驷马桥
位于成都北门高笋塘外百米的沙河上横卧着一座小桥,它就是古今闻名的驷马桥。相传,司马相如得志后,有一次回乡省亲,地方官吏派四匹马拉的轿子到郊外来迎接。司马相如的车夫见此情景,不禁感叹道:“我当年跟随相如出川进京,当时是多么穷困潦倒,如今他当了官,摆起这么大的架子,真让人感慨万千。”车夫随口吟出一首诗:“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其奈公何!”此诗表达了车夫对司马相如的复杂情感。后来,人们就把这座桥称为“驷马桥”,以纪念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