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工程学院:一所综合性本科院校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湖北工程学院:一所综合性本科院校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湖北工程学院位于湖北省孝感市,是一所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43年创办的湖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经过多次更名和合并,于2011年更名为湖北工程学院。学校现有17个教学学院,开设67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农、教、经、法、文、理、医、管、艺等十大学科门类。
历史沿革
- 湖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1943年,在湖北随县(现随州市)创建湖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47年9月,学校由随县迁往安陆县(现安陆市)。1948年2月,更名为湖北省立安陆师范学校。1948年12月,迁往武汉市的汉阳显正街和武昌后补街等处。1949年6月,学校迁回安陆县,在现城关二小校址复课。1950年春,迁至原孝感县三汊埠,改名为孝感师范学校。1951年秋,学校在孝感城关北门外兴建校舍;1952年,搬迁至新校舍,即今校址。
孝感大学
1958年秋,创办孝感大学,设立工业、农业、医学、师范4个专科。师范专科设在孝感师范学校,开设中文、数学、物理、生物4个专业。1959年,孝感大学停办,师范专科保留,改名为孝感师范专科学校,黄陂大学中文科并入,专业扩展到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孝感师范专科学校
1960年,孝感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武汉师范专科学校。1961年,孝感地区从武汉市分出,武汉师范专科学校停办,恢复孝感师范学校。1961年到1966年,学校在校生规模持续保持在600人左右。1966年至1970年,学校暂停招生。1970年底,孝感师范学校改名为孝感地区师范学校,恢复办学,举办高中英语、数学、农业基础教师培训班。1971年春,学校迁至原孝感县(现孝昌县)卫家店,恢复招生,开设语文、数学、英语、工业基础、农业基础等中师班。1973年春,学校迁回原址办学至1975年。1975年,学校创办高师班,设数理、生化两个专业,学制3年,同时还招收了1个“社来社去”班。1976年,中师班停止招生,高师开办了数学、政文、农学等4个高师班。武汉师范学院孝感分院
1978年春,学校更名为武汉师范学院孝感分院,开设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5个专科专业。1979年高农班迁到孝感县(今孝南区)三汊埠,在此基础上组建成华中农学院孝感分院,1979年开始招生。1981年秋,武师孝感分院始办专科函授,开设中文、数学、物理、化学4个专业,招收学员840人。1983年1月,在武汉师范学院孝感分院基础上成立孝感师范专科学校,设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5个专业。1984年6月,华农孝感分院更名为湖北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孝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986年,孝感师范专科学校与湖北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校名为孝感师范专科学校,办学规模为2000人,开设7个专业。1987年至1993年,学校先后增设了生物、政史、计算机应用、美术教育、贸易经济、应用电子技术、广告学等7个专业。1983年至1988年间,学校先后开办了8届党政干部、英语、数学、化学教师专修科。1984年,学校续办高师专科函授。1988年,开办孝感师专夜大学和孝感自修大学。1993年6月,学校更名为孝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设中文、英语、数学、物理、电子技术、化学、生物、农学、林特、政治、美术、广告、经济、计算机等共14个专业,其中化学、农学两个专业开始与湖北师范学院、湖北农学院联合培养本科生。1997年到1998年,学校与湖北大学合作培养本科生。1999年8月,孝感市建筑工程学校(南方城乡建设学校)整体并入孝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行省市共管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1999年,学校增设音乐教育、生物工程专业,专业总数16个。孝感学院
2000年3月,经教育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孝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孝感学院。
2001年,学校新增开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和经济学2个本科专业。2001年11月18日,学校举行“孝感学院揭牌庆典暨与武汉大学联合办学签字仪式”。2002年至2003年,学校相继增加了体育教育、音乐学、教育技术学、法学、材料化学、环境科学、城市规划等7个本科专业。2003年3月,成立独立学院——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2004年,学校新增广告学、给水排水工程、艺术设计、小学教育、生物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2005年,学校新增了科学教育、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建筑学等3个本科专业。2008年11月,学校与武汉大学签署对口支持合作协议。湖北工程学院
2011年12月,经教育部同意(教发函[2011]279号),孝感学院更名为湖北工程学院。2013年11月,湖北工程学院举行建校70周年庆典活动。2014年9月,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2015年7月,大别山革命老区高校联盟成立,成为联盟成员。2015年11月8日,与汉江流域11所高校共同发起组建汉江流域大学联盟。2016年3月,学校获批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同年,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产教融合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项目院校。2017年1月,学校入选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试点院校。2018年3月,新增两个应用型本科专业。2019年1月,学校成为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智慧教学试点项目”。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6月,学校设有17个教学学院,开设本科专业(含合作办学)67个,实现工、农、教、经、法、文、理、医、管、艺等十大学科交叉融合。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6月,学校现有在职在岗教职员工1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984人,高级职称443人,博士306人,“双师双能型”教师458人。全国优秀教师、各类政府津贴获得者、楚天学者、省级杰青、“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楚天名师、湖北产业教授、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50余人,国家和省级各类荣誉专家30余人,聘请100余名著名专家学者为兼职(客座、荣誉)教授。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6月,学校有5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十四五”湖北省高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群),12个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6月,学校拥有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3个,“国家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2个,省级本科品牌专业4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省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6个,“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专业6个;1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有省级一流专业2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精品课程7门,省级一流课程57门,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3个,共建了299个实习实训和就业创业基地 ,建成国家和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实习实训)基地5个,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2个。
合作交流
学校大力实施服务地方行动计划,与孝感市等地方政府开展校地合作共建,积极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在服务地方过程中逐渐打造和形成了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心、湖北小微企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生物质源功能材料工程技术中心、湖北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现代纸卫品制造关键技术创新平台、湖北省知识产权培训基地、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资源分站、湖北省高校专利转化基地、孝感市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孝感市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孝感市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孝感市创业大学、孝感市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汉川服装产业研究院、“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团队等特色服务品牌。
学校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与英美及“一带一路”等国20余所大学建立校际交流合作关系,面向10余个国家招收留学生,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英国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分别联合举办经教育部批准的金融工程、土木工程本科国际合作教育办学项目,分别于2019年和2017年通过教育部项目评估。教师出国培训研修、学生海外游学交流等国际交流活动日益增多。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6月,学校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企校联合创新中心、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省级科研平台30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6月,近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2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36项,省市科研成果奖49项,授权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700多件。
学术资源
截至2024年6月,学校图书馆总面积3.90万平方米,有馆藏纸质文献191.74万册,电子图书总量207.71万册,中外文及各类型电子数据库和文献资源共享平台近40个。
学校标识
学校校标由中英文校名、学校标志性建筑图书馆、体现学校文化特色的春晖湖和学校创建时间等元素组成。
精神文化
学校推进“孝文化建设工程”,打造“孝行校园”文明创建特色品牌,构建了“德育为先,以孝切入”的德育新模式。学校开展孝研究,成立了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心”,建立了全国高校首家“中华孝文化网站”。推出孝读物,编撰出版了《中国孝文化概论》、《中国古代孝论文选注释》、《中外学者论孝文化名城建设》、《孝文化文艺新作》等系列孝文化宣传教育著作。
建立“湖北工程学院孝德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孝心传递”书信感恩活动、“孝老爱亲、善待同学”主题班会,定期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爱老、敬老、侍老、助老”系列服务活动,志愿者每隔一周通过进入福利院开展志愿服务,进行孝德教育。把感恩教育作为学生社团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化“三孝”为“三爱”(从知孝、行孝、传孝到“爱父母、爱党、爱祖国”)。
开展心怀感恩与孝同行——“青春与感恩同行”系列孝行活动,评比“最美孝德青年”;“关爱老人,情暖重阳”,开展关爱老人系列活动。开展“学雷锋”青年志愿者服务月,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我要当清朗侠”网络文明志愿行动等活动。
社团文化
每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美术作品大赛、电子竞技大赛、汉字书写大赛、国学文化大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校园歌手大赛、辩论赛、主持人大赛、英语竞赛、大学生风采大赛等文化艺术活动。举办校园寝室文化节、寝室长大会、文明寝室评比活动。
学校共开办竞技、科技、学术、文体、公益等类型的近四十个社团,以“团结、奉献、务实、创新”为方针,形成社团文化节。
校区环境
图书馆位于湖北工程学院的中心区,北面正对新颖别致的大门,南面莅临风景秀丽的湖畔,地理位置极佳,是湖北工程学院的标志性建筑。其建筑面积38520平方米,主楼11层,两翼6层。
学校教学楼包括1-7号教学楼号,文法外教学楼等建筑群,能同时满足一万五千在校生教学、学习需要。
学校实验楼包括综合实验大楼,计算机大楼,化学系实验楼和工科实验楼。
学校拥有四百米标准化体育场,可容纳近一万名观众,是学校举办田径运动会和大型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学校的东区西区,建设有几十个不同档次的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以及各类健身设施。
学生公寓分布于学校的东区、西区、三里生活园区、同大生活园区。学生公寓标准四人间,房间配套设施齐全,配备有通讯电话、校园网连接等,内设盥洗间。
学校根据学生公寓分布,在不同的生活园区配套建设有东苑餐厅、西苑餐厅、同大餐厅和三里餐厅。餐厅内设有普餐部和客餐部,提供不同档次、风味的菜肴。根据不同地区和民族风俗习惯,专设有“回民窗口”
学校经常邀请中国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来校讲学,每年举办学术活动月。学校建设有图书馆学术报告厅、综合学术报告厅、文学院学术报告厅、外国语学院学术报告厅、经法楼学术报告厅和建筑学院学术报告厅。
音乐厅配备有灯光系统、音响系统、传声系统等舞台设施,可容纳500名观众,是音乐系学生学习、排练、汇报演出和学校举办音乐会的主要场所。
数码钢琴室是音乐系学生专业训练的主要场所。
体育馆位于学校园区内,建筑面积近12000平米,可容纳观众近4800人。中心场馆面积为1600平米,可承接省级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体育赛事,还可以举办大型会议、文娱演出等活动;副馆为篮球等教学场所。体育馆馆内还设瑜伽跆拳道室、乒乓球室等,为广大师生提供运动、健身场所。
学校大门89米长的内弧似展开的双臂,喻意欢迎四方学习来校深造,两边各设六块文化墙,可镶嵌具有孝感和学校特色的浮雕,以体现高等学校的文化氛围,文化墙之间用玻璃隔断,给人以通透的视觉,体现学院开放式办学的思想。
(上述内容来源于2018年6月学校官网)
获得荣誉
2001年至2013年,连续六次获得“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称号。2010年1月,被评为2009年度湖北省卫生先进单位。2012年5月,学校党委被评为湖北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先进单位。2013年,被评为湖北省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高校、湖北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2015年2月,被评为第四批全国文明单位。11月,被评为2013-2014年度湖北省级文明单位。同年,获批湖北省高校“生态园林式学校”和湖北省第一批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2016年,获批“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学校。7月,被评为湖北省“生态园林式学校”。2017年,被评为“2014-2016年度湖北省平安校园”、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2018年,学校获评UOOC联盟“突出贡献单位”称号。
获得排名
2022年4月,湖北工程学院以总分114.3位列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第403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