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古代北方抗旱耕作模式:畎亩法的智慧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古代北方抗旱耕作模式:畎亩法的智慧

引用
搜狐
1.
https://m.sohu.com/a/808583337_121118712/?pvid=000115_3w_a

在我国古代,由于水利建设的局限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干旱一直是北方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然而,智慧的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发明了多种抗旱耕作方法,其中畎亩法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畎亩法,又称垄作法,是古代北方地区最早出现的一种以蓄墒保墒为中心的抗旱耕作方法。其核心原理是通过调整作物种植位置来适应不同地势条件,从而达到抗旱保墒的效果。

具体来说,畎亩法有以下特点:

  • 在地势高的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称为“上田弃亩”;
  • 在地势低的田里,将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称为“下田弃畎”。

这种耕作方式有诸多优点:

  • 高田种沟不种垄,有利于抗旱保墒;
  • 低田种垄不种沟,有利于排水防涝;
  • 同时还有利于通风透光。

畎亩法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随着井田制的崩溃,畎亩法作为基本耕作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吕氏春秋》中对畎亩法有详细的记载,总结出以下三大技术要点:

  1. “上田弃亩”和“下田弃畎”的原则:高田旱地要放弃垄台不种而种垄沟;低田湿地要放弃垄沟不种而种垄台。这种做法通过创造高低不平的微地形差异,在不同地势和水分条件下采取相应的种植策略。

  2. “亩欲广以平,畎欲小以深”的垄形要求:认为只有垄台宽而平,垄沟窄而深这种垄形规格,才能“下得阴,上得阳”,充分有效地利用地力和光能,达到高产丰收的目的。同时指出,“大畎小亩”和“高而危”的垄形都是不合规格的。

  3. “稼欲生于尘,而殖于壑者”的要求:为人们创造合理的耕层构造指明了方向。

这一时期的垄作法虽然已经相当成熟,但受限于当时的耦耕技术和耒耜等耕具,仍显得较为粗放。尽管如此,畎亩法作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为后世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支持。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