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劳动仲裁中的合同作假:揭示与防范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劳动仲裁中的合同作假:揭示与防范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jzcmfw.com/zixun/17094793.html

在劳动争议解决过程中,劳动合同作为确定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重要凭证,其真实性、合法性直接关系到案件的公正处理。然而,实践中存在着一些劳动者或用人单位为了自身利益,采取伪造、篡改等制作虚假合同的行为,严重扰乱了劳动仲裁秩序,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劳动仲裁中合同作假的表现形式、法律后果以及防范对策。

劳动仲裁合同作假现象概述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的书面证明,也是处理劳动争议的重要依据。然而,在实践中,由于些当事人对自身利益的过度追求,利用造假手段伪造或篡改劳动合同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些行为不仅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还可能影响劳动仲裁的结果公正性。

合同作假的表现形式

  1. 虚假合同比照
    一些用人单位在劳动者入职时并未与其签订真实有效的书面劳动合同,而是在发生劳动争议后,另行制作一份与实际内容不符的劳动合同,企图混淆视听。这种行为严重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 篡改合同条款
    在已经存在的劳动合同中,通过事后涂改或添加条款的,将原合同内容予以变更。例如,劳动者的真实工资可能被降低,工作时间可能被缩短等。这种做法同样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3. 伪造签名与公章
    用人单位或劳动者可能会伪造对方的签名或企业公章,制造虚假的劳动合同或相关补充协议。这种在实践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在涉及劳动报酬、解除合同等问题时更为突出。

  4. 阴阳合同
    在一些情况下,用人单位会制作两份不同的劳动合同,一份用于备案(“阳合同”),另一份则隐藏真实约定(“阴合同”)。这种行为通常是为了规避些法律规定或减轻自身责任。

合同作假的法律后果

  1. 对劳动者的权益损害
    合同作假往往会导致劳动者在劳动争议中处于不利地位,尤其是当虚假合同被采信时,可能会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例如,劳动者可能被克扣工资、工作时间甚至被违法解除劳动合同。

  2. 对用人单位的影响
    如果用人单位被证明存在合同造假行为,则可能会面临行政处罚或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这种行为也会损害企业的诚信形象,影响其在劳动市场中的声誉。

  3. 破坏劳动仲裁秩序
    合同作假行为直接影响了劳动仲裁的公正性,削弱了法律文书的权威性,损害了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公信力。

劳动仲裁中合同作假的主要手段

为了更好地揭示合同作假的本质和危害,我们需要详细分析实践中常用的几种造假手段,并探讨其具体表现形式。

使用虚假公章

在劳动合同订立过程中,公章是企业身份的重要标志。一些用人单位或劳动者可能会伪造企业的公章,以此来制作虚假的劳动合同或其他相关文件。例如,劳动者可能利用PS等技术伪造企业的公章,并将其添加到一份对自己有利的合同中。

篡改合同内容

通过事后修改合同条款的达到己方目的的行为。这种行为通常发生在纸质合同中,但由于电子合同的普及,篡改的可能性也增加了。例如,用人单位可能会在劳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劳动合同中的工资标准进行涂改,使其低于实际支付的金额。

代签行为的滥用

代签行为本身并不违法,但如果被恶意利用,则可能成为合同作假的一种手段。例如,一些用人单位可能会以代签为名,制作一份与真实情况不符的劳动合同,或者在劳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伪造其签名。

阴阳合同的使用

如前所述,阴阳合同是指同一份劳动合同存在两种不同版本的情况。通常情况下,这两份合同的内容会有所不同,甚至可能完全相反。例如,一份“阳合同”可能约定较低的工资标准和较短的工作时间,而另一份“阴合同”则载明真实的劳动条件。

劳动仲裁中合同作假的法律后果与防范对策

劳动者如何应对

  1. 增强法律意识
    劳动者应当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了解劳动合同的基本要素及签订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尤其是当发现用人单位存在异常行为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或投诉。

  2. 保留证据材料
    在日常工作中,劳动者应注意保存与劳动关系相关的各类证据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工资条、考勤记录、工作邮件等。这些证据在劳动争议中可以作为有力的佐证。

  3. 谨慎对待签名行为


图2:劳动者在签署任何文件时应当仔细核对内容,切勿随意签署空白合同或授权他人代为签名。如果确实需要委托他人代签,则应明确授权范围并保留相关记录。

用人单位的防范措施

  1. 完善劳动合同管理制度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规范的劳动合同管理制度,确保劳动合同的签订、变更和解除程序合法合规。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制定详细的劳动合同模板,并严格审查每份合同的内容。
  • 在签署合同时,要求劳动者当场 signing 并捺印,以防止事后被篡改。
  1. 加强公章管理
    用人单位应严格管理企业公章,避免其被滥用或伪造。例如,可以采取电子公章管理系统,确保每次用章行为都有记录可查。

  2. 推行电子劳动合同
    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电子签名技术签订劳动合同。相较于纸质合同,电子劳动合同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且难以被篡改。

  3. 定期审查劳动关系
    用人单位可以通过定期与劳动者核对劳动关系的方式,确保劳动合同的内容与实际履行情况一致。例如,可以每年组织一次“劳动关系确认日”,让劳动者签字确认当前的劳动条件和待遇。

劳动仲裁机构的监管责任

  1. 加强对合同真实性的审查
    劳动仲裁委员会在受理案件时应当对劳动合同的真实性进行严格审查。必要时,可以委托专业机构对合同内容进行鉴定。

  2. 引入证据链审核机制
    在认定事实时,不应仅依赖于单一合同的表面真实性,而应当结合其他证据(如工资发放记录、考勤记录等)综合判断。这种“证据链”审核方式能够有效降低虚假合同被采信的可能性。

  3. 加大对造假行为的惩治力度
    针对合同作假行为,劳动仲裁委员会可以依法采取罚款或其他处罚措施,以儆效尤。同时,相关行为还可能构成民事欺诈或诈骗罪,需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劳动仲裁中合同作假的法律认定难点

合同真伪的鉴定问题

实践中,合同真伪的鉴定往往具有一定的技术性难度。尤其是当虚假合同经过专业手段伪造时,其仿真度可能极高,肉眼难以辨别。因此,需要借助专业的技术设备和司法鉴定机构的力量。

举证责任分配的困惑

在劳动争议中,劳动合同通常被视为用人单位掌握的证据,因此如果劳动者主张合同被篡改或存在虚假,则应当由用人单位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然而,这一规则在具体适用过程中也可能引发争议。

电子合同的法律效力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劳动合同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完全配套,电子合同的法律效力仍存在一定争议。例如,在合同被篡改的情况下该如何认定其真实性,仍需进一步明确。

结语

合同作假行为不仅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劳动仲裁秩序的公正性。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措施予以防范和打击。一方面,劳动者需要提高自身法律意识,谨慎对待劳动合同签署过程;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应当完善内部管理制度,防止公章滥用和合同篡改现象的发生。同时,劳动仲裁机构也需要加强对虚假合同的审查力度,并在必要时寻求司法鉴定等专业手段的支持。

只有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构建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劳动法律环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