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哪吒的挑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哪吒的挑战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128935

哪吒,这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广受欢迎的神话人物,其形象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从《封神演义》中的"逆子"到现代电影中的"魔童",哪吒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中国神话的丰富内涵,更折射出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与价值观念。本文将带领读者深入探讨哪吒形象的演变历程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从1961年动画《大闹天宫》到2003年《哪吒传奇》,再到如今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与《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的形象不断重塑,而其内在的反叛力量却始终延续。一众改编的灵感来源《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形象亦是如此,他的故事被认为是其中最精彩的章节。这不仅因为哪吒这个少年英雄被写得栩栩如生,其敢于斗争、勇于牺牲的精神被表现得活灵活现,还因为里面包含着向传统思想的大胆挑战。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剧照

哪吒,一个七岁顽童,打死巡海夜叉和龙王太子,又去南天门痛打上天告状的东海龙王,中间又射死石矶娘娘的徒弟,给他的生身父母惹下滔天大祸。在师父太乙真人的授意下,他“剖腹、刳肠、剔骨肉,还于父母,不累双亲”。自杀身死而免父母之难。他本要受人间香火还魂再世,却被父亲李靖将泥身打碎,烧毁行宫。当他以莲花化身二度出世后,就去找李靖报仇,要杀他父亲。在连帝王都标榜“以孝治天下”的传统时代,这一情节包含的思想确实惊世骇俗。

……哪吒向前赶来。木吒上前大喝一声:“慢来!你这孽障好大胆!子杀父,忤逆乱伦。早早回去,饶你不死!”哪吒曰:“你是何人,口出大言?”木吒曰:“你连我也认不得!吾乃木吒是也。”哪吒方知是二哥,忙叫曰:“二哥,你不知其详。”哪吒把翠屏山的事细细说了一遍,“……这个是李靖的是,还是我的是?”木吒大喝曰:“胡说!天下无有不是的父母!”哪吒又把“剖腹、刳肠、已将骨肉还他了,我与他无干,还有什么父母之情!”木吒大怒曰:“这等逆子!”将手中剑望哪吒一剑砍来。哪吒枪架住曰:“木吒,我与你无仇,你站开了,待吾拿李靖报仇。”木吒大喝:“孽障!焉敢大逆!”提剑来取。

“天下无有不是的父母”“子杀父,忤逆乱伦”,这正是儒家孝道天经地义的道理。哪吒这样一个敢于“弑父”的“逆子”居然被写成精彩四射的英雄,确实大大违背了传统。虽然哪吒终于在燃灯道人的玲珑塔下屈服了,实际上李靖也做了让步。在五龙山,太乙真人当面责备李靖:“翠屏山之事,你也不该心量窄小,故此父子参商。”哪吒就范于玲珑塔下是不是“封建主义的胜利呢”?自然不能这样说。这里面的问题很微妙,像父与子这样一种人际天伦关系很难做其他处理。如果真让哪吒杀死李靖就会让人感到一种人性的凶残,那就超出了人类伦理的底线。再说李靖与哪吒之间只是个人间的恩怨纠葛,李靖不是纣王那样的独夫民贼,因而也不存在“大义灭亲”的问题。

《封神演义》写到这种程度,已经表现了强烈的逆反色彩。钟惺从正统立场出发,对《封神演义》的这段情节表示不满,写了这样的评语:“今归太乙、文殊、燃灯诸菩萨俱是不爽利的。哪吒浮躁,便当明白晓喻他父子兄弟之道,何故反左支右吾?令李靖狼狈,不成为父之体。此所以谓之和尚道士耳。呵呵!”这正是儒者对和尚道士、儒教对道教和佛教的反驳。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剧照

哪吒和李靖在佛教经典中能找到原型。海外学者论证“通俗小说中的托塔天王即佛书中的毗沙门天王”。不空(Amogha)所译之毗沙门《仪轨》有云:

昔防援国界,奉佛教敕,令三子哪吒捧塔随天王。三藏大广智云:每月一日,天王与诸天鬼神集会日,十一日第二子独健辞父王巡界日,十五日与四天王集会日。二十一日哪吒与父王交塔日。

这里塔由哪吒与其父毗沙门天王轮流捧托,与《封神演义》所写不同。哪吒自杀还骨肉于父母之事则源于宋代普济《五灯会元》卷二,明代瞿汝稷所辑之《指月录》卷二亦引之:

那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现本身,运大神力,为父母说法。

这里哪吒以析骨析肉为父母说法,是一种别具孝心的举动。《封神演义》却由这段记载衍化出哪吒向父亲报仇的故事,充满叛逆反抗的思想。这应该是明中叶以后“狂禅”思潮影响下的产物。

毗沙门天王变成李靖,柳存仁认为:“托塔天王李靖之名,似袭自唐初对外武功彪炳之李药师,实源于佛经四天王中之毗沙门天王(Vaisravana)。四天王之记载,见于不少佛经。”“以李靖之武功,北破突厥,西定吐谷浑,史所谓古韩白卫霍何以加者,使成为新介绍来华之外来信仰中四天王(Maharaja—deva)之一人,历时既久则渐泯其与中国传统风尚不相调和之迹而益增其可以华化之处,此固宋明以还说部传奇之功绩。”

《西游记》第八十三回也提及哪吒与父亲冲突的故事,但化解冲突的是如来佛:

原来天王生此子时,他左手掌上有个“哪”字,右手掌上有个“吒”字,故名哪吒。这太子三朝儿就下海净身闯祸,踏倒水晶宫,捉住蛟龙要抽筋为绦子。天王知道,恐生后患,欲杀之。哪吒奋怒,将刀在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还了父精母血,一点灵魂,径到西方极乐世界告佛。佛正与众菩萨讲经,只闻得幡幢宝盖有人叫道:“救命 !”佛慧眼一看,知是哪吒之魂,即将碧藕为骨,荷叶为衣,念动起死回生真言,哪吒遂得了性命。运用神力,法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广大。后来要杀天王,报那剔骨之仇。天王无奈,告求我佛如来。如来以和为尚,赐他一座玲珑剔透舍利子如意黄金宝塔,——那塔上层层有佛,艳艳光明。——唤哪吒以佛为父,解释了冤仇。所以称托塔李天王者,此也。

这与《封神演义》中的情节大同小异,究竟谁抄谁,当然以《西游记》与《封神演义》成书先后的学术立场而有不同看法。哪吒生而为肉球亦有渊源,《佛国记·毗舍离国·塔条》:

恒水上流有一国王,王小夫人生一肉胎。大夫人妒之,言汝生不祥之征,即盛以木函,掷恒水中。下流有国王游观,见水上木函,开看,见千小儿端正殊特,王即取养之。遂便长大,甚勇健,所往征伐,无不摧伏。次伐父王本国,王大愁忧。……

生育肉球一类怪胎,中外都不是绝无仅有,因而在传说故事中就成了神话幻想。华夏文化中也有这种例子。如《新编五代史平话》卷上写黄巢出世也是“生下一物,似肉球相似,中间却是一个紫罗复裹得一个孩儿”。不过《佛国记》写小儿长大后“伐父王本国,王大愁忧”与哪吒、李靖父子参商颇为类似。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剧照

哪吒乃灵珠子化身,二次还魂又莲花化身。柳存仁寻绎出两个出处颇为有趣。《四游记》中的《南游记》第二回《灵光在斗梓宫投胎》写华光降生:

却说灵光上路,正走之间,被紫微大帝用九曲珠法,走转灵虚殿,来见大帝。大帝曰:“你这畜生,焉敢胆大,偷我金枪,放走二妖!好生把金枪还我便罢,如若不然,少刻间叫你死在珠内。”光曰:“我何曾见你金枪?”大帝曰:“你令家人先拿回家去,何敢瞒我!”灵光再三不招。大帝大怒,念起咒来,即把灵光困死于九曲珠内,把这朵灵光撇在半空,飘飘荡荡,无处依倚。有八景宫大惠尽慈妙乐天尊,正在打坐,忽见半空中一朵灵光,左冲右突,无拘无束。天尊自思,不免用手招招他来,送往斗梓宫赤须炎玄大王那里去投胎,有何不可?

柳存仁认为,《封神演义》中哪吒之所以是灵珠子化身其实正是从这里的“灵光”“九曲珠”点化而来,这的确独具只眼。而哪吒之莲花化身,则可以追溯到《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之《议论品》,其中说波罗乃国王娶一鹿母夫人,夫人产一莲花,弃花池中,莲花得五百叶,每叶下生一男儿。后五百子俱大,皆力敌千人。其长男至四百九十九男俱出家,而最幼之儿,逾九十日亦得辟支佛道,为父母现大神变。总之,即使就哪吒出世故事而言,也可见《封神演义》的渊源是以道教为核心的道、儒、佛三教的混融。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