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怪物住在我们与古人之间久远的时光里”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怪物住在我们与古人之间久远的时光里”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819/c442005-40301297.html

《山海经》是中国妖怪文化的开山之作,其中记载的奇珍异兽不仅为当代奇幻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更蕴含着古人对世界的认知与想象。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学术界与大众文化都对《山海经》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特邀三位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妖怪学的内涵与价值,为我们揭示了这个神秘世界的真相与魅力。

《山海经》中的妖怪世界

《山海经》作为中国妖怪文化的开山之作,近年来在学术研究与大众文化中都受到了广泛关注。从文学、教育学到历史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都对这部奇书展开了深入研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山海经》中记载的奇珍异兽,它们不仅成为了当代奇幻小说创作、游戏怪兽形象设计和美术视觉传达的重要灵感来源,更在视频平台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创作。

《山海经》的知识性质属于“整体性知识”,是中国早期文明未经分化的“百科全书”。在《〈山海经〉的世界:妖怪、万物与星空》一书中,作者刘宗迪运用博物学、语言学、生物学、民俗学、天文学、文化史等多学科知识,对《山经》中记载的怪鸟异兽、灵异妖怪、山川群神进行了详细考察,澄清了古今读者对《山海经》的误读与偏见。

解释万物的最大张力:生活

要读懂古书,就要站在古人写书的角度。《山经》在介绍某一陌生动物的形象时,往往会采取比拟的方法,借用人们熟悉的动物来描述其身体的各个部位。作者将遍布于山脉的妖样怪兽分为两类,一种是怪物,一种是妖怪。《山海经》中的怪物有两种不同的描述方式,这与世人在缺乏博物学知识的背景下,对怪物的理解路径有关。

如果说怪兽仅是山林偶遇的视觉冲击,那妖怪则还要加一条“见则灾祥”的心灵暴击。由于缺乏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人们经常会把预兆当作原因,来为自己的无能为力开脱。《山经》中记载的那些“见则”有天灾人祸发生的动物,为何会被视作具有灵异力量的妖怪,作者也在“妖怪的秘密”一章中列出一张“妖怪清单”,动物与自然灾害的相关性鲜明自见。

还原现象的本质和意义:化生为熟

《〈山海经〉的世界》中最后一部分让我们坐在了先民的身边,徜徉在同一片星空下,在《失落的天书》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诠释天地如何合一,山海如何同祀。其实对于自然信仰的崇拜,该书在前期解释怪物时就有铺垫,星散于“五藏山经”的除了各色怪兽,还有在每座山后规律性出现的“X身人面”“X面人身”的山神,所以《山经》中的自然崇拜与神话叙事是研究《山海经》绕不开的话题,也是我们与古人共觞、被神话深深吸引的情之所系。

作者熟稔《山经》各脉特点,而神仙云集、奇幻瑰丽的唯有《西山经》,所以他利用中国古代天文学知识,探讨了《西次三经》中所记载的山川群神的由来:即《西次三经》的绚烂源于秋天夜空的诸多亮星,这些神灵及其所栖居的山川,实际上是西方白虎七宿和其周边数组星宿在地上的投影,如人面虎身的陆吾神和开明兽即是天上的参、觜、伐等星宿的化身。山神众列、秋尝狂欢对应狩猎七宿,揭示出上古神灵崇拜的天文学内涵,而“天人合一”也有了实际可感的理解。先民穷尽智慧和时间,抬头望天,远眺连山,低头观影,终见自己生存于自然的法则,时间的行走即为神明的遨游,星辰的坐标画出农桑的宇宙。这样翔实而独特的角度呈现出作者本人在研究《山海经》时始终坚持的现象学的立场,他回到文本本身,回到文本产生时的语境,设身处地地用《山海经》时代人们的眼光来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实现了“化生为熟”。

在作者层层剖析之下,不论是《山海经》本身,还是书中那些怪物、妖怪、神灵、神话等,无不回归到其原生空间中的本真状态,呈现出一个令世人陌生又熟悉的真实面目:在本书的结尾,他也阐释了神话学的真实面目,神话是一种解释圣地、赋予圣地意义的文本。圣地是分散的,所以神话的本态也应是零散于山河天地,“中国之所以没有形成那样体系完备的神话,正是因为中国没有像荷马史诗、印度史诗、北欧埃达那样的神话编纂活动;而中国之所以没有神话编纂活动,则是因为中国自古就有发达的历史编纂学传统。文化是有惯性的,这种惯性导致《山海经》的神话记忆散佚融合在《尚书》《逸周书》《春秋》《世本》《国语》等历史文献中,所以我们“也根本没必要为缺少希腊、印度、北欧那样的神话史诗而感到缺憾甚至自卑”。

《山海经》的热议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们需要知道最初的《山海经》是什么样子的,如此才更能理解它的深沉魅力,更能找到两千余年我们对其心驰神往的原因。神话是每个民族最悠久、最坚韧的文化生命之根,滋养着文学的潜流和文化的筑基,一如汉赋的汪洋恣肆,及陶渊明《读山海经》的意蕴广深,一如长妈妈哄迅哥儿的哼眠,和伴随中国孩子的童年。

妖怪学的跨文化研究

妖怪学作为一门学问,在日本拥有百年传承。日本妖怪学研究团队的学者们从民俗学、文学、历史学、图像学以及地理学等多个视角展开研究,揭示了妖怪学的博大精深。日本的妖怪学鼻祖井上圆了开创了这一领域,其目的是为了消灭妖怪、破除迷信。蔡元培将其妖怪学著作翻译引入中国,江绍原更是以此为基石开创了“迷信学”。

日本的“妖怪”一词源自中国,而日本的“妖怪学”又反哺中国,这其间究竟历经了怎样的变迁?中日妖怪之间有着怎样的纠葛?怀揣这些疑问,研究者尝试从思想史的视角予以了解答。透过妖怪能够看到古代日本对中国思想的吸纳与改造,那个发源于儒家天命思想的妖怪在传入日本后被日本统治阶级进行了有益于统治势力延续的改造,剔除了威胁天皇统治的易姓革命部分。随着阴阳道的兴起,阴阳师与修验僧竞相角逐法术,越来越多的“妖怪”被缔造出来。中世之时,绘卷的出现令妖怪从幕后走到台前,其形象被越来越多的百姓大众所熟知。进入江户时期,原本那些令人胆寒的妖怪现身于浮世绘等大众文化中,成为大众娱乐的对象。

作为日本妖怪著名代表的天狗也时常出现在绘卷与浮世绘中,那个至今仍屹立在日本鞍马山下的巨大红脸长鼻子天狗像令人震撼。它为何与中国的天狗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两国间的天狗是否存在关联,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经历了何种演变?在从造型上难以将两者关联起来的情况下,研究者尝试从思想史视角探究了日本对中国天狗的接纳与改造。日本的天狗,其形象丰富多元、性质纷繁复杂,众说纷纭、难以定论。“天狗”一词由中国传入,最初见于《日本书纪》,和中国的天狗一样,是流星等星辰的称谓。然而,由于其易姓革命的危险性质,被日本断然抛弃,在接下来的200多年间杳无踪迹。平安时期再次登场的天狗其形象性格已截然不同,演变为妨碍佛法的“鸱鸟”形象,这一形象的塑造源于日本密教的发展和秘密修法的流行。台密为对抗东密的《六字经法》,将密教修法中常使用的结缚“天狐”“地狐”改为“天狗”“地狗”,并命名为“三类形”。鸱鸟形象则取自中国依据道教三尸信仰编撰的《青色大金刚药叉辟鬼魔法》一经。三尸信仰传入日本后与佛教相融合,青色大金刚药叉演化为青面金刚,如今在日本街头仍随处可见青面金刚像。日本鸱鸟形象的天狗正是在如此纷繁复杂的时代背景与思想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虽然本书解开了部分谜团,但在妖怪这广袤无垠的世界中,仍有众多未解之谜有待我们去探索。

小松和彦教授常说:“‘妖怪’恰似一面镜子,能够映射出古人精神世界的某一侧面。妖怪学能够弥补传统文化研究中缺失的部分,是构建日本文化论与日本人论的重要素材,是‘人之学’。现代的妖怪学既要以史学视角追根溯源,更要以人类学视角追问‘现在’‘为什么’。”即思考妖怪研究在当今社会的作用,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在广袤无边的古代文化遗产中,“妖怪”宛如一颗独特且神秘的明珠,折射出古人心灵世界的深沉与繁复,见证了中日思想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妖怪,作为古人想象中的超自然存在,其形象繁多,异彩纷呈,从面容狰狞恐怖的山魈鬼魅,到美丽迷人的狐仙花妖,每一个妖怪的背后都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心理。通过妖怪学研究,我们能够更为深切地理解古人的内心世界,体悟他们的恐惧与渴望、信仰与智慧;通过各国妖怪的比较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外思想文化的互动,重现中外思想文化交流碰撞的历史。在当今社会,“妖怪”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仍然值得我们去挖掘与珍视。妖怪学研究可以推动跨学科交叉研究的发展,发掘传统文化与固有信仰,能够丰富现代文艺创作,为文学、电影、动漫、游戏等提供充裕的素材和创意,助推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满足人们对未知和神秘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给人们带来娱乐和精神上的享受。

中国妖怪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的妖怪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先秦时代开始,中国人就开始将妖怪和妖怪故事记录在各种典籍里,产生了《山海经》《白泽图》《搜神记》《夷坚志》《聊斋志异》《子不语》等无数的经典作品。中国的妖怪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中国人,还传播到周边国家,深受异国友人的喜爱。比如,日本著名的妖怪研究学者水木茂称:“如果要考证日本妖怪的起源,我相信至少有70%的原型来自中国。除此之外的20%来自印度,剩下10%才是本土的妖怪。”由此可见中国的妖怪和妖怪文化对日本的巨大影响。

《中国妖怪故事(全集)》一书,用10年时间,从浩渺的历代典籍中搜集、整理各种妖怪故事,重新加工,翻译成白话文。其间参考各种民间传说、地方志等,确保故事来源的可靠性与描写的生动性。该书记录1080种(再版后增加到1919种)中国妖怪,是目前为止国内收录妖怪最多、最全,篇幅最长、条例最清楚的妖怪研究专著。《中国妖怪故事(全集)》出版以来,反响强烈,深受读者喜爱,这让笔者感到既欣喜又惶恐。中国的妖怪故事中,不仅妖怪的形象充满想象力、故事情节生动,而且其中蕴含着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值得珍惜和深入挖掘。长久以来,中国妖怪的故事虽然丰富,但妖怪的图像留存较少,甚为可惜。有鉴于此,我们又推出了《讲了很久很久的中国妖怪故事》系列,目前出到第三册,每册都是精心选取了100个妖怪故事,加以润色加工,并严格按照典籍记载,为妖怪画像,以期能为大众以及中国妖怪的爱好者们打开一扇中国妖怪故事的缤纷之窗,为中国妖怪和中国妖怪文化的普及和发展贡献绵薄之力。今年年初,又推出了《妖怪说》,尝试在万物有灵中洞悉古代历史的神秘和驳杂。中国妖怪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的老祖宗创造了它们,它们的故乡在中国。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