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六亲不认是哪六亲?株连九族又指哪九族?你不知道的古代常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六亲不认是哪六亲?株连九族又指哪九族?你不知道的古代常识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3AHH0LN05566Z40.html?spss=wap2pc

在古代中国,"六亲不认"和"株连九族"是两个常见的说法,但它们具体指代哪些亲族关系?本文将通过查阅古代文献,为您揭示这些历史概念的真正含义。

血脉相连根同在,中国人对血缘关系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中国古代家族观念十分强烈,沿传至今,尽管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现代社会的家族文化意识有所淡薄,但血缘亲情依旧深深扎根于炎黄子孙的内心深处。

每个人出生后,都有来自父亲的宗亲和来自母亲的姻亲,亲连亲亲加亲亲亲相连,中国人有着极其丰富的亲缘关系。历史剧中犯了滔天大罪的人常常会被判株连九族,也常常用六亲不认来形容不重天伦,不顾惜亲情的人。

那么这里的"九族"、"六亲"具体指代哪些亲族呢?

"六亲不认"是哪六亲

现代人们在使用"六亲不认"这个成语时,通常用"六亲"泛指所有亲属,对于具体包含的亲缘关系并未作具体区分。

然而在等级制度严苛的古代讲究内外有别,长幼有序,嫡庶分明,对于六亲有着明确细致的定义。

历朝历代对于六亲的范围划分有着略微的不同,但无外乎是以父母、兄弟姐妹、配偶、子女为基准进行展开说明的。其中特点比较鲜明的分别是西汉贾谊《新书·六术》和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中对六亲的说明。

《新书·六术》中认为六亲都为父系亲属,且均为男性,包括父子、亲兄弟、伯父叔叔的儿子、伯公叔公的孙子、曾伯公曾叔公的曾孙以及同一宗族的中的其他平辈男性。

《史记·管晏列传》曰:"上服度则六亲固。"这里的六亲则更偏向于母系亲属。唐代学者张守节为《史记》作注称:"六亲,谓外祖父母一,父母二,姊妹三,妻兄弟之子四,从母之子五,女之子六也。"

千百年来,对六亲的解释可谓是见仁见智,古代文献记载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三种。其一《左传》涉及范围比较广泛,包括父子、兄弟、姑姑、甥舅、婚媾(妻子的娘家人)以及姻亚(丈夫的家属)。

其二《老子》载:"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三国时期曹魏经学家、哲学家王弼为《老子》作注称:"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也。"

其三,东汉学者应劭对《汉书》六亲的注解是距今最近的,也是现在广为通用的说法,六亲乃父、母、兄、弟、妻、子。

古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唯有父、子、兄、弟是大家普遍认同的应包含在六亲之内的。《汉书》中母亲、妻子在现代法律的规定中是属于直属亲属的。因此,《汉书》的说法更加符合现代人们对于亲缘关系的认知。

"株连九族"是哪九族

提到九族,映入人们脑海中的便是杀戮。比起影视剧中动辄株连九族的残暴,哪怕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王朝,株连九族的事情也是寥寥无几。隋朝大臣杨玄感是唯一被史学明确记载株连九族的人。

封建社会实行残酷的株连法,始于秦国商鞅变法。最开始是"夷三族",后来为了更好地巩固皇权,逐渐发展为"株连九族",旨在斩草除根,不留下任何可能复仇的血脉。

对于九族的包含范围,有古文解说和今文解说两种观点。二者最大的分歧点在于是否涉及异宗异族,即不同姓但有亲缘关系的宗族。

古文解说认为九族仅限于父宗,上推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四代,下至儿女、孙子孙子、曾孙曾孙女、玄孙玄孙女四代,且都是在五服以内的血亲。比如自己的这一辈包括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从兄弟姐妹以及族兄弟姐妹等五服以内的亲属,都是同一高祖的四世孙。而父亲的这一辈都是同一高祖的三世孙,以此类推至高祖为止。向下则是每增加一辈人递减掉一类出了五服的子侄,儿女这辈族兄弟姐妹的孩子就出了五服不计算在内,以此类推至自己的四世孙为止。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